[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717》「飘舞的剑」(8690辑)

晨间寄语
由于世界观的不同,让人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产生分析,这很正常。现实生活中,往往看法与现实总是难得同频。有些反向,令人唏嘘不已。
前不久看到一个小程序,一个14岁女孩假期参加某封闭营活动,因多次受到该营所谓“教官”的体罚,经近一个月的ICU病房抢救无效…。此处没有赘述细节过程的必要,只是那上面有一行字:“原凶是家长”,我以为发人深省的,是这行字。
评论区有个观点:家长不能乞盼一个假期就能改变孩子!一位老同志说,我们这代人谁不是在假期里捉泥鳅、抓蟋蟀过来?是的,现在50岁以上的人,小时候大都以泥、石、水、土、竹木铁等器具为伴,等同于现在的手机和变形金刚之类。老同志发问,谁被废了?文学词汇上讲,童心未泯,所遇皆甜。不就是看看手机、顽皮贪玩、不想做作业吗?这上一代两代,谁不是临近报名时才赶的作业?
痛心啊!花季、还未涉世、正是天真烂漫,正是与爹妈絮絮叨叨、亲不够之时,你还舍不得戳一指头时,却花那么些钱去让别人给你发狠!
这些营钻了法律的空子,打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擦边球,把孩子是怎样折腾的,谁知道?有家长说,多爱动的孩子,回来老实多了。有孩子说,恨“教官”不如恨爹妈!因为就是爹妈不想陪自己,才让自己去受那么多委屈!而个中委屈,有身体上的、更有心理上的。
实境:收掉手机,孩子入营不能与外界联系(有些条款是家长与营方签了合同的)。那女孩写了6封求助信,被“教官”扣下。案发后,在这位“教官”的住处搜出180多封不同孩子们的求助信,其他“教官”多点的少点,可见其“营”内孩子们是多么的无助。短短十天半月内,就让小女孩被虐待至死。
还是那句话,不以一概全,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积极与负面。但是,孩子始终是在爹妈身边的道理。我同意老同志对我们这代人的实际反映,我甚至对小孙子的贪玩看手机持爱昧态度,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偷偷做纸枪水枪砍陀螺的许多往事,所需时间不也和看手机平板一样吗?甚或,手机电脑上的内容先进多了,我们玩的那些土制品岂能同日而语?
没有如果。如果…,小女孩的悲剧就不会发生,那行“原凶是家长”的字句就不会出现。
时代在向前,社会在发展。毛主席说,要学点辩证法、辩证地看问题。小朋友们的假期,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方方面面,无论如何,家长是关键,也是第一责任人,不仅要考虑周到,而且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不留遗憾!
个人观点,不与人辩[呲牙][OK]。
新的一天,早安!
2025.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