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
文/李广昌
初识五加皮,是在六十年前。那时我正读小学,暑假去外公家的果园玩耍,见到一株长着五片叶子、茎上带刺的植物,还以为是寻常杂草,举起镰刀正要割去,比我年纪小些的老俵连忙阻止。他告诉我,这是外公特意栽种的“五加皮”,用来治风湿和老伤腰痛。那是一次令我至今记忆犹深的相遇。
机缘巧合,后来我在南雄钟鼓岩的“岭南百草养生堂”百草园中,与它重逢。那一刻,童年记忆霎时涌来,我不由俯身细看:五加皮属五加科落叶灌木,高可达二至三米。茎有刺,通常生于叶柄基部,先端下弯成钩。掌状复叶互生或簇生于短枝,小叶五片,形态如倒卵至倒披针形。春季开绿色小花,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或短枝;入秋果熟,紫黑色扁球形浆果,甚是玲珑。
五加皮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亦名五加风、南五加皮、细柱五加皮、五皮风、鸡脚风等,其根皮、叶与果实皆可入药。
五加根皮,味辛、苦,微甘,性温。能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羸弱、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阴下湿痒等症。惟阴虚火旺者慎服。
五加叶,味辛,性平。可散风除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常用于皮肤风湿、跌打肿痛、疝痛、丹毒等疾。
五加果,味甘、微苦,性温。具补肝肾、强筋骨之效,主治肝肾亏虚、小儿行迟、筋骨痿软。阴虚火旺者亦当慎服。
民间应用更见智慧,代代相传,实用而灵验:
若小儿数岁仍不能行走,可取五加果配炒牛膝、木瓜各一份,共研细末,每日早、中、晚取少许以红糖或米汤调服。
风湿痹痛者,可配薜荔藤、猪蹄同炖,饮汤食肉,兑甜酒服;或配山豆根、茜草根,纳入猫腹(去皮及内脏),久炖后服汤食肉。
气滞疼痛,可以五加皮适量泡酒或水煎服用。
骨折伤处,配凌霄花根等份,捣绒炒酒外敷。
阴囊水肿,与地骷髅同用水煎。
贫血或神经衰弱,以五加皮配五味子,加白糖冲泡代茶。
肾虚腰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脚冷阳痿,可单用五加皮水煎服,或炖猪骨同食。
风湿关节痛、屈伸不利:配爬山虎藤、大血藤、地榆根、青木香藤与猪瘦肉同煮,去渣取汁随时饮;或配牛膝、木瓜水煎服;或配薜荔藤、猪蹄炖汤兑甜酒。
老伤腰痛:配野荞麦根浸童便七日,取出晒干研末,米酒冲服;或配杨梅根皮、桃枝置母鸡腹内,炖服汤肉。
腋疽(腋窝淋巴结肿):与鸡、鸭蛋各一枚同煮,服汤食蛋。
预防中暑:嚼服五加皮种子一粒,温水送下。
现代研究揭示,五加皮根含丁香苷、刺五加苷B、棕榈酸、亚麻酸、挥发油及维生素A、B等成分,具抗炎、镇痛、解热、抗应激和性激素样作用。
站在百草园中,我凝望这株屡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本草,不禁遥想那个关于“五加皮酒”的传说:东海龙王的五公主佳婢下凡,与致中和相恋。为济世救人,她以乌龙山珍珠泉之水,融当归,甘松,五加皮十二味中药酿成仙酒,酒成之日她唱道:“一味当归补心血,去瘀化湿用姜黄……五加树皮有奇香,滋补肝肾筋骨壮……”歌中藏方,汇成“致中和五加皮酒”,香飘人间,恩泽百姓。
我站在百草园中间沉思:昔人在艰苦岁月中,尚能以草木之性融于生活,酿为药酒,普惠世人。而今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时代节点,更应深入挖掘如五加皮这般中药的深层价值,以现代科技解读传统智慧,让中医药在全民健康的宏大画卷中,绽放新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