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为大 向学问津
-------天津大学历史梳理
文/刘锋
清代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94—1895年),日本悍然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4月清朝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屈辱条约一签订,国内舆论即一片哗然。当此国难时艰之际,全国上下都出现了极强的“培养人才、变法图强”的呼声。于是,有两个杰出人物应运而生:一个是1892年担任津海关道的盛宣怀,一个是1894年的科举状元张謇。盛宣怀和张謇都是江苏人,一个是常州,一个是南通。这两个人,一北一南,都挑起了工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大旗。其中,尤其是盛宣怀。
盛宣怀是一个传奇物,曾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近代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一 天津大学溯源
清代从咸丰八年(1858)开始在全国设置海关道,总计有(天)津海关、山海关等15处海关道。
1892年,盛宣怀出任津海关道。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
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常驻天津。北洋通商大臣在职衔上是“钦差大臣”,简称北洋大臣。李鸿章任职北洋大臣长达26年(1870-1895年)。
根据李鸿章的奏议,为统一事权,天津海关道一方面管理海关,监督并处理对外交涉(包括征收关税、涉外事务协调);另一方面管辖天津府及沧州、静海、盐山、庆云、滦州、遵化、丰润、宁河等沿海州县。
美国人丁家立在清光绪八年(1882)来华,在山西太谷传教。光绪十二年(1886)赴天津,任李鸿章的家庭教师,同年在天津设立博文书院。
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1857-1930),另译名丁嘉利,波士顿人,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Dartmauth University),美国公理会教士。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丁家立任美国驻天津副领事兼翻译。同年任天津(北洋)大学堂第一任总教习。1921年离职返美。著有《亚细亚地理》。
李鸿章、盛宣怀、丁家立一时齐聚天津城。盛宣怀与丁家立一直商议创办一所新式大学。1895年7月,津海关道盛宣怀与美国学者丁家立加快了研究创办新式大学的进程,并草拟章程。
1.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请奏明立案禀》
1895年公历7月24日盛宣怀向新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王文韶上《拟设天津中西学堂请奏明立案禀》。全文见晚清陈忠倚所著《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一学术一原学上。
全文洋洋2145字(无标点)。其开头为: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请奏明立案禀
盛宣怀
敬禀者:窃于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九日(1895年公历7月24日,笔者所加,下同)奉宪台札开,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八日(7月23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奉上谕,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宜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隐患。
第二段叙述周馥在天津设立博文书院事由:
第复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光绪十二年前任津海关道周馥,请在津郡设立博文书院,招募学生课以中西有用之学。
第三段建议在天津设立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并招生事宜:
职道之愚,当赶紧设立头等、二等学堂各一所,为继起者规式。惟二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升入头等学堂,头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造入专门之学。二等学堂本年拟由天津、上海、香港等处先招已通小学堂第三年功夫者,至头等学堂本年拟先招已通大学堂第一年功夫者。此外国所谓大学堂也。
第四段是谈筹办经费:
职道与曾充教习之美国驻津副领事丁家立考究再三,酌拟头等、二等学堂章程,功课必期切近而易成。大约头等学堂每年需经费银三万九千余两,二等学堂每年需经费银一万三千余两,共需银五万二千两左右。现值国用浩繁,公款竭蹶,事虽应办而费实难筹。
第五段是论建校地址:
所有头等学堂,应即照前北洋大臣李批准,周前道原拟以博文书院房屋为专堂。现经胡臬司顾全大局,由粮台设法筹款向银行赎回作为公产。
第六段是论管理人员:
所有学堂事务,任大责重。必须遴选深通西学,体用兼备之员总理,方不致有名无实。头等学堂拟请宪台札,委二品衔候选道伍廷芳总理。二等学堂拟请札,委同知衔候补知县蔡绍基总理。拟订请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该堂延订中西教习,考取学生,购办机器、书籍等事,均由职道会商伍道、蔡令及总教习于年内妥速开办,以免因循虚旷。
注意:校名是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大学堂。
2.Tientsin University与丁家立
1895年9月10日,丁家立起草了一份规划书,见图一。按照国际惯例,丁家立将这所筹建中的大学命名为“Tientsin University”, 直译是“天津大学”。
当时称“天津大学堂”。

图一 丁家立拟订的Tientsin University(天津大学)规划书手稿
在规划中,丁家立参照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将其办学层次划分为“Preparatory School”(预备学校)与“Technical College”( 技术学院)两级,也就是美国大学中的预科与本科。中译名是 “二等学堂”与“头等学堂”。
3.王文韶《奏开设天津中西学堂疏》
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1895年9月30日),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奏光绪皇帝,呈上《奏开设天津中西学堂疏》。
奏疏开头即申明是集资兴办学堂:
为道员创办西学学堂,倡捐集资,不动公款,奏明立案,恭折仰祈圣鉴事。窃据津海关道盛宣怀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
其主要的内容是重申盛宣怀的主张:
该道拟请设立头等、二等学堂各一所,以资造就人材。惟二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升入头等学堂,头等学堂功课亦必须四年方能造入专门之学,不能躐等(跳级)。
其最后是有关管理人员的任命:
查二品衔候选道伍廷芳堪以委派总办头等学堂,同知衔候补知县蔡绍基堪以委派总办二等学堂,并延订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一切应办事宜仍责成盛宣怀会商伍廷芳等妥速办理,以免因循虚旷岁月。所有创设北洋西学学堂缘由,理合恭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1895年9月30日)具奏。
说明:伍廷芳毕业于伦敦林肯法律学院,法学博士;蔡绍基是留美幼童,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法律系。
请关注此疏“所有创设北洋西学学堂缘由,理合恭折具陈“一句;同时注意此疏题目是 《奏开设天津中西学堂疏》。天津中西学堂和北洋西学学堂,一校两名。
4.光绪皇帝御批:
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奉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
皇帝批示通常用朱红色,称朱批,又称御批。当日清廷军机处以 “四百里马递发回”送达直隶总督衙门。
图二 王文韶《奏开设天津中西学堂疏》
5.天津大学堂招生广告
1896年3月1日盛宣怀在《申报》、《新闻报》上刊发招生广告。广告署名“正任津海关道盛(宣怀)示”。见图三。

图三 代拟登招考天津大学堂学生告白
6.王休植任天津大学堂总办
王休植,浙江定海人,举人出身,曾担任北洋水师学堂会办等职。1896年底,接替伍廷芳出任大学堂总办(校长)。王休植在1897年五月初八日(1897年6月7日)《致盛宣怀函》的信封上,落款为“天津大学堂”。见图四。

图四 王休植 《致盛宣怀函》
7.“钦字第一号”考凭-----天津北洋大学堂毕业证书

图五 “钦字第一号”考凭
中国清代“钦字第一号”考凭,见图五。图上方写明“考凭“。两侧写明“钦字第一号”。
考凭的颁发者为清朝“钦差大臣办理北洋通商事务直隶总督部堂裕”, 裕即裕禄。喜塔腊·裕禄(约1844-1900),字寿山,满洲正白旗人,1898年任军机大臣、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直隶总督。
考凭的学校名称是“天津北洋大学堂“。所学课程包含有法律学、天文学,数学、化学等学科内容。
“钦字第一号”考凭,近代中国第一张新式大学文凭的获得者是王宠惠。王宠惠(1881~ 1958),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县;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他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第一个中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曾先后撰写了《宪法刍议》、《宪法危言》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
8 .校庆
1913年天津(北洋)大学堂,定名“国立北洋大学”。1925年,北洋大学首次举办校庆活动。当时任校长的刘振华(字仙洲)曾撰文指出,“本校成立纪念日,因庚子以前案卷毁于兵燹,向来未有记述。振华到校后,时遇学生询问,亦未能置答。今春穷治校史,将历年档案暨印行《一览》、《同学录》等,尽量搜讨”,最后将 “奉旨批准之日”(1895年10月2日)确定为“本校成立纪念日”。以后一直沿用到今日。
1946年,北洋大学51周年校庆时,有一副对联。
西沽奠基,北洋定号,发祥于甲午媾和以后,树大学教育之先声,半世纪,阅尽沧桑,栽启蒙桃李,人才萃朝野,令誉著瀛寰,堪与剑桥牛津名媲美;
河山光复,母校重兴,恢宏于抗战胜利周年,负储才建国之重任,双十前,欣逢盛典,再听弦歌,旧侣集一堂,新俦满舆宇,共祝千秋万祀寿无疆。
2025年,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作者作一副对联祝贺。对联是:
唯天为大,
向学问津。
一副对联短短八个字,既嵌入“天津大学”,又标示了办学宗旨。上联出于《论语》:(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下联出于唐代诗人薛逢“立门不是趋时客,始向穷途学问津”。意思是向往学问,追求真理,探索路径。其精神也出于《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