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河
作者/惠武
老家有条河流叫黑河,她发源于关山东麓的陇山山脉,流经华亭市上关和神峪乡,一路向东,来到这里。她不是那种很有名气的河,在地图上也很难找得到她。
虽然不是名河,但在我们那个地方,她确实称得上是一条大河。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黑河,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一年四季,奔流不息。不发洪水的时候,整个河面在平缓的河床里,宽度少说也有三四十米,水深一个大人要趟过去的话,起码要将裤腿卷到大腿才能过得去。而在两山夹峙的周家寨沙石嘴峡口和香花沟峡口,二十多米宽的河床,被奔涌而来的河水拥挤的满满当当。直泻而下的水流,撞击着突出的岩石,发出雷鸣般地轰隆声,使人望而怯步,闻声生畏。到了夏秋季节,暴雨频发,阴雨连绵;山洪加持,水涨浪高。二三百米宽,近三米高的浪头,推拥着沿岸被冲倒的树木和庄稼,犹如冲锋陷阵地千军万马,黑压压地夹裹着泥沙,漫川而下,浩浩荡荡,横冲直撞,把两岸的农田庄稼,像推土机一样齐刷刷地碾压荡平。发一次大水,总有上游的人或牲畜被冲走,每逢这个时候,这条河就成了两岸人难以逾越的天堑,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洪水猛兽。
虽然这条河在发狂的时候,会给两岸的百姓造成或大或小的灾害,让人害怕,让人痛惜。但她在心平气静的时候,波光潋滟,柔情万种。哗哗的流水声,犹如昼夜不停地琴声,弹奏着欢快的曲子,给两岸人的生活以便利和欢愉,让人有实实在在的拥有感和受益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由于机械和电力发展的局限性,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面粉加工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虽然那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力石磨加工面粉,但它耗时耗工且效率低下。于是,沿岸各村就在水患侵害不到的地方,开渠引水,修建水磨,极大地缓解了社员加工面粉的困难,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劳动力。有条件的地方还修建了简易的提灌站,灌溉农田,种植蔬菜瓜果,发展多种经营。公社也利用河水资源的便利,修建了一座小型的水轮机发电站,解决了公社机关和公共设施的用电困难,让山区的人第一次看到了电,也享受到了电带给人们的新奇和光明。
小孩子们也因为有这样一条河,而又多了一些童年的乐趣。凡是平缓的河段,水下总会沉淀着厚厚的细沙,像海绵一样柔软。这是戏水泡澡的好地方,大家在这里尽情地打水仗,扔漂石,捉泥鳅。炎热的夏季,每天放学后,总会在河边要玩上一会,有时眼看太阳都要偏西了,还在意犹未尽地忘记回家。专心玩闹的神态,好像世界上只有玩耍这一件事情,把家里放学后要干的活,早已丢到爪哇国去了。当然,回家后少不了大人的一顿教训。
冬季的到来,宽阔的河面被厚厚地一层银白色的冻冰所包裹,就像披上了一件晶莹剔透的玉甲,使它变得更加壮观敞亮,更加洁净无瑕,纯真迷人。可在初冬的时候,河面并没有完全冻严实,人们要想过河,只有在河面采取用木马搭独木的办法,撘建一座简易的独木桥帮助大家过河。过这种桥,人走在上面晃晃悠悠像走钢丝,稍不留意,就会掉落在刺骨的河水里。这是两岸往来的人每天必须要面对的事,至今想起来仍有胆战心惊的感觉。
冻实的冰面足有一尺多厚,光滑得像一块大玻璃,大家也就不再有过独木桥会掉进河里的担忧,可以放放心心地从冰面上过河。有时,生产队的马车,在过冰桥时,压垮了冰面陷进冰窟窿里,任由赶车人声嘶力竭的吆喝,手里的长鞭在空中像爆竹一样,啪啪地响个不停,但拉车的马儿前跪后跌,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都站不住,哪里还能把陷进去的车轮从冰窟窿里拽上来呢?这时,在冰面上用自制的冰车滑冰的一帮小孩子,有的便停下了玩乐,围在马车的旁边看热闹。这更燃起了赶车人的冲天怒火,他一边甩着鞭子一边怒吼:“滚一边去!闲的没事,凑啥热闹?小心我用鞭子抽!”吓得他们四散而逃。
那时候的冬天,雪落得特别多,隔三差五就下雪,而且一场雪就有五六寸到一尺厚,旧的雪没有消完新下的又重叠在上面,把整个河川覆盖成白茫茫的雪原,人走在雪地里,煞白的雪光,刺的眼睛分不清哪里是河床,哪里是河岸。这就给那些第一次走这条路的马车或者拖拉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为分辨不清路与河的位置,所以掉进沙坑,掉进冰窟窿的事,经常发生。
等到开春冰雪融化的时候,南北两山的雪水和河面的冰水融合在一起,又如同山洪爆发一样,冰块与泥沙互相推拥,像一座座冰山似的挤满了河道,被河水推移着,向下游飘去。浑浊的河水上,漂移着一堆堆洁白的冰山,像是在进行一场春季大漂流,在开满山桃花的山峰间,缓缓游动,蜿蜒向前。太阳光照射到移动的冰块上,发出刺眼的光芒。那情景蔚为壮观,又极富诗意。
九十年代后,由于上游沿河沟岔里,煤炭开发和众多私人储煤场的设立,致使大量的煤尘和矸石流入河道,加之天气干旱,雨水减少,和人们为了修建,毫无节制地采挖河沙,使这条河又先后遭遇了断流和严重污染等等厄运。天不下大雨还好,河滩里是干涸的,既无垃圾也无臭味。好不容易下一场暴雨发个山洪,被洪水从上游一路冲下来的,除了污浊的煤尘和矸石而外,还有沿途两岸的居民和煤矿,倾倒在沟岔内的各种生活垃圾,也被洪水携带着,汇集在一起,一路漂撒。洪水过后,只见满河滩的塑料泡沫和黑色的煤泥与矸石,臭气熏天,一片狼藉,脏污不堪。
进入本世纪初,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的大力整治和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河道管理和污染源的治理,整治私人储煤场,督促煤矿增设污水处理设施,遏制污水排放,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禁止随意下河采沙,修筑全流域河堤护坡等等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使黑河流域的污染面貌,得到彻底的根治。
但是,受气候的变暖和地下采动的影响,黑河,这条流淌了千万年的河流,虽然她的水量流量已大不如前,她的磅礴气势也大不如前,已经由波涛汹涌的大河,变成了如今潺潺而流的曲曲小溪,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波推浪涌,碧光映天,雪裹冰封,银光如玉的壮观景象。但她的面貌和环境的可喜变化,却足以让人驻足倾目,欣喜开怀。整洁的河道,清澈见底的水质,美观靓丽的河堤护坡,在南北苍翠的青山映照下,在两岸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的衬托下,别有一番青山绿水,风景田园的美感韵味。这是这条河,让人值得骄傲和深情迷恋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