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三峡大坝
作者/张华应
审核/徐丽华
主播/芬芳
总编/李淑林

九月十三日,天公作美,不燥不凉,风里裹着初秋特有的清爽。我与几位当年的老同事约好,跟着旅游团往宜昌去——此行的目的地,是早已印在课本与新闻里的三峡大坝。从潜山乘坐大巴车,窗外的风景从城市的高楼渐变成乡野的稻田,偶尔掠过几条蜿蜒的小河,老同事们聊着从前共事的趣事,话题却总忍不住往“大坝”上飘,有人说曾在纪录片里见过它泄洪的壮阔,有人好奇那“国之重器”到底藏着多少玄机,我也跟着心痒,盼着快点揭开它的面纱。
次日清晨,旅游大巴载着我们驶向三峡大坝旅游景区,导游章琼女士,手里拿着标志旗,笑容亲切。一上车,她便打开了话匣子,第一句就让满车人屏住了呼吸:“各位叔叔阿姨,咱们今天要看的三峡大坝,总投资超过2000亿人民币。”话音落下,车厢里轻轻“哇”了一声——2000亿,不是数字,是无数人用双手垒起的山河屏障。
章琼导游边走边讲,脚步不快,特意等着我们这些稍显迟缓的老伙计。她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坝体说:“咱们长江流域,自古就受洪灾困扰,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说,一到汛期,江边的村子就忙着搬东西,夜里都不敢睡。可自从三峡大坝建成,下游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多少老百姓再也不用怕‘大水漫进家’了。”这话让我想起父亲曾讲过的1954年洪灾,他说那时江水漫过堤岸,家门口的树只露个树梢,如今有了大坝,那些惊心动魄的记忆,总算成了“再也不会有的过去”。
沿着景区的步道往前走,大坝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先是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发电机组厂房,银色的外墙在阳光下闪着光,章琼说:“大坝的总装机容量有2250万千瓦,发的电主要送往华东、华中还有广东等地。咱们家里用的电,说不定就有三峡送来的‘绿色能量’。”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想起昨晚在酒店给手机充电时,屏幕亮着的微光——原来这寻常的光明背后,藏着这样一座“动力心脏”,默默给千万家庭输送着温暖与便利。
最让人震撼的,是站在坛子岭观景台俯瞰大坝全貌的那一刻。当坝体完整地铺展在眼前,才真正懂了“雄伟”二字的分量。它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把奔腾的江水稳稳拦住,上游是平静如镜的高峡平湖,下游是开阔奔涌的江面,一静一动,皆是力量。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水汽的清凉,老同事老李掏出手机拍照,手却有点抖,他说:“这辈子见过不少风景,唯有这个,让人心里发颤——不是怕,是自豪。”我跟着点头,望着那横跨两岸的坝体,仿佛能看到无数建设者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一砖一瓦、一锹一土地搭建它的模样,那些黝黑的脸庞、沾满水泥的双手,才是这大坝最坚实的基石。

11时,我们去了三峡体验馆。馆里的灯光有些暗,正前方的巨幕缓缓亮起,纪录片《三峡大坝》开始播放。画面里,从1994年大坝正式动工,到2003年蓄水通航,再到2012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每一个时间节点都伴着建设者的汗水与呐喊。我看到工人师傅们在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上作业,腰间只系着一根安全绳;看到工程师们围着图纸争论到深夜,眼里满是血丝;看到移民群众背着行囊离开故土,却笑着说“为了大坝,值得”。当画面切到2020年汛期,大坝开闸泄洪,洪水从泄洪孔喷涌而出,像一条条白色的巨龙,却始终被牢牢掌控在坝体之间,下游的城市安然无恙——那一刻,馆里没有一点声音,只有屏幕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有人悄悄抹了抹眼睛。
走出体验馆时,太阳正照在大坝上,给坝体镀上了一层金边。老同事们凑在一起聊天,有人说:“以前总觉得‘国之重器’离咱们很远,今天才知道,它就在咱们身边,护着咱们的平安,给咱们送着光明。”是啊,三峡大坝从来不是一座冰冷的混凝土建筑,它是中国人用智慧与勇气筑起的“安全墙”,是一代代人接力完成的“强国梦”。从前在课本里读“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只觉得是诗意的想象,如今亲身体验,才明白这诗句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国力,是千千万万人的坚守与付出。
返程的路上,车窗外的大坝渐渐远去,可它的模样却刻在了心里。我想起章琼导游最后说的话:“三峡大坝不只是5A级景区,更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确实,它没有奇山异水的秀丽,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没有文人墨客的题咏,却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人定胜天”的传奇。
这半天的观赏,不只是看一处风景,更是与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相遇。三峡大坝,这座矗立在长江之上的国之重器,它护佑江河安澜,它点亮万家灯火,它让每个中国人都能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的三峡;这,是我们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