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县令叶方恒与锦阳关
陈业冰
清康熙十一年中秋的一天,锦阳关城楼上 ,飒飒疾风中站着一位身材修长、身着长袍、头戴礼帽的中年人,此人就是当时的济南府莱芜县令叶方恒(1615—1682,康熙八年[1669年]任莱芜知县)。叶方恒因公往返于济南府、莱芜县之间,来回必经齐长城第一雄关锦阳关。他发现原来的古商道年久失修,车马难行,时有盗贼拦路且狼灾不断。关前的村庄空无一人,仅剩一“泰山行宫”庙。当看到锦阳关周围村庄薜荔、荒野萧疏时,他情不自禁长吟一首:“来往长城道,巉屼策马疲。枫青秋未老,山白雨来时。果熟随风落,花明倚露垂。当年齐鲁界,无复一丸泥。”

面对荒芜破败的景象,叶方恒感慨之余心中暗暗盘算:只有招募乡勇,在此重建新村,使之守护关口,修缮商道,才能保障商旅通行,恢复原本车水马龙的局面。他随即在关口的石墙上写一告示:“莱芜处万山之中,而县北有长城岭者, 其地与章丘连壤,为入省者必由之路。然山高苦寒,以是村落稀疏,不止有盗贼之虞,更多虎狼之患,守兹土者心切虑焉。始招募来栖者,加以扶绥,使成乐土……”
就在告示张贴后第二年初春的一天,一位魁梧彪悍的中年汉子,为了躲避黄河水患,带着一家6口人,从济南历城高家庄一路南下,就在他们经过锦阳关关城时,见到了那则出自县太爷之手的告示。中年汉子不仅感受到了县令的真诚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发现这里是一个可以养活妻儿老小的地方。锦阳关建在莱芜与章丘交界的最高处,这样的地形不再担心水患的肆虐。他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垦荒芜的土地……他叫高炳,长城岭新村的第一位主人。他把妻子、三个儿子和不满周岁的女儿,安置在锦阳关门洞东边的配房里,开始了大垦荒。
一个月后,锦阳关以南30里地的东抬头村,一个名叫张琨的中年汉子,听说了锦阳关高炳的事。他只身来到锦阳关,见到了挥汗如雨正在垦荒的高炳。只见关东的土梁上,一片崭新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足足有五六亩大!他从高炳身上看到了希望,向高炳说出了前来定居的意愿。高炳高兴地说:“太好了!我正愁没个兄弟做伴呢。”他指着关西一大片荒地:“那儿是最肥沃的土地,正等着你去开垦呢。你种关西,我种关东。”
就这样,张琨不顾族人的反对,毅然带着一家6口人来到了锦阳关,他在高炳的帮助下,把妻子、2个儿子、2个女儿临时安置在了关楼西侧的配房里。两家人一左一右守护着锦阳关,高炳戏称二人是把守庙门的秦琼、尉迟敬德。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看着仲春就要到了。为了不耽误春种,高炳停下自己的农活,帮着张琨紧锣密鼓地开起了荒地。十几天下来,五六亩土地开发了出来。两家人急急慌慌地干,总算没有耽误春种。
天随人愿,这一年的金秋不负两家人的汗水,收获足以满足12口人一年的口粮。县令叶方恒亲自带人给两家送来了盛粮食的泥瓮,并免除两家一切赋税。两家人感激之余,开始准备在关东的长城岭上开石建房,总不能一家人长久地挤在关楼的配房里吧。
有一天,突然来了五六个手持刀棍的年轻人,说是西北罗家寨的人,寨主派他们来传令,让两家给寨子送4担谷子去,否则后果自负。张琨气得要和土匪拼命,被高炳一把拉住,并对小喽啰说:“回去告诉寨主,谷子明天送到。”
土匪走后,张琨提议报官。高炳说:“罗家寨属章丘地界,章丘官府多次剿匪未果。我们不能再给叶知县添麻烦了。明天你我二人空手上山,按江湖规矩和他们了断。”张琨一拍胸脯:“好,我正愁手痒痒呢。”
第二天,二人担上两棵大白菜上了山寨。寨主田麻子一看,气不打一处来:“你俩拿两棵白菜糊弄老子,是不是活腻了?”高炳抱拳一揖:“寨主息怒。我二人是奉莱芜知县叶方恒叶大人之招,来到锦阳关定居。为了恢复锦阳关商道畅通,考虑到我们白手起家,大人免我们一切赋税。你我都是为了生存,不知寨主因何下此狠手,要绝我背井离乡、逃难之人的活路?如果寨主逼得紧了,只能鱼死网破,如果寨主网开一面,你我相安无事。今天送上两棵白菜(白财),以表敬意。望田寨主三思。”
田麻子见高炳身材高大、气宇轩昂,说话不卑不亢,眉宇间透着一股英豪之气。思量二人斗胆闯寨,一定不是好惹的主。又思量此事如果惊动了莱芜、章丘两家官府,终究不是好事。随即抱拳说到:“既然官府对你们加以抚恤,我也不能不懂规矩,今天就交了两位朋友。我看高兄是深藏不露之人,既然来了,不妨露几手,也让弟兄们开开眼。”
高炳寻思田麻子是想试试水深水浅,依此作出最后的决断。他上前一步抱拳说道“既然寨主抬爱,在下献丑了。”只见他起掌如行云流水,出拳刚劲有力、重如霹雷。随着虎步生风,动作越来越快,只见一团人影飞腾 ,看不清头脸手脚。一套查拳练罢,接着一套静若伏虎、动若飞龙、缓若游云、疾若闪电的伏虎拳。真个是: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两趟拳练下来,脸不红气不喘,收式稳健潇洒。众喽罗看了个目瞪口呆。
高炳抱拳一揖:“请多指教。”田麻子抱拳回礼:“高兄技艺高超,神勇过人,在下佩服。从此,有高兄在,锦阳关一带确保无灾无难。”……
高炳、张琨二人独闯匪巢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短短一个月内,又有邢、王、石、耿、秦、孙、毕、康八姓农户迁往锦阳关南。叶方恒得到讯息,亲自赶往锦阳关,组织八姓农户在锦阳关南500米处的古商道两旁,划出地基,建房安家。建房费用县衙补贴一半。因高、张两家已在锦阳关东长城岭上打好地基,叶方恒同意就地建房。岭上岭下组成“十姓官庄”,推选高炳为第一任庄主。靠近锦阳关的土地,由县衙征用,然后按人口多少和土地瘠薄、肥沃程度进行分配。规定十姓官庄的事物不受当地堡长管辖,直属莱芜县衙节制。庄内有事直秉县衙,不经堡级议裁。若遇灾荒之年,粮米不济,由县衙直接划拨。同时规定,官庄安置好后,按军队编制组成团练,由高炳任团练长,负责维修商道,保护商旅安全,打击拦路抢劫之歹徒匪患,捕杀清除狼灾之忧。农忙时播种收割,农闲时修路、练武、开荒。至此,十姓官庄的农户,已不是纳粮交税服徭役的普通农户,而是介乎于旗户与普通农户之间、常年维持锦阳关商道治安的“民兵户”和“养路工”。
在叶方恒的推动下,章丘县衙模仿莱芜县衙的做法,在大寨村南一公里处的摇铳山下,距锦阳关一公里处的阳关大道旁建立“太平官庄”(现名三槐树)。其职责与十姓官庄相同,直属章丘县衙,固守章丘的南大门,与莱芜的北大门形成对称呼应之势。两个官庄相距1.5公里,共同拱卫锦阳关,共同维护商道的安全与畅通。于是客商纷至沓来,在十姓官庄和太平官庄的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两个官庄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兴盛起来,家家是大小不一的车店、饭店、旅馆。馍馍房、豆腐坊就达到了十几家。由于从十姓官庄过锦阳关乘慢坡而上,商旅车马行走吃力,所以十姓官庄新兴起一种服务业——拉车,闲散劳动力在村头等候,为有需要的商旅有偿拉车服务。

为解决旱季无水的吃水难题,叶方恒组织村民在旧庙东南20米处凿石掘井,经费由县衙支付。经过20余天昼夜轮流奋战,凿开十几米以下一层岩石,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真是上天不负苦心人,一口井彻底解决了吃水难题。这口滋养了十姓官庄村民和过往客商的“官井”,历经300余年不枯不竭,依然洋溢着清冽甘甜的气息。青石板井口被井绳磨出的几十道深深的凹槽,讲述着岁月流年的凄美故事和沧桑年华……

康熙15年,十姓官庄的村民立碑记叙建村一事,邀请叶方恒书写碑文。叶方恒想起当年布告一事,心潮翻滚,感觉自己为国为民任重而道远,一挥而就《长城岭新村碑记》:“莱芜处万山之中,而直北有长城岭者,城基犹隐隐可见,意即古者齐鲁之界欤?又曰长春岭,相传以花木蓊郁得名,今惟荒烟蔓草而已。其地与章丘连壤,为入省者必由之路。然山高径险,地极苦寒,兼之石麓,无田耕种,而欲求升斗之水,必取之于数里之外,以是村落稀疏,人烟绝少。且经灾荒、地震之后,岭半仅存一古庙,竟无居人、往来行旅,时不止有盗贼之虞,更多虎狼之患。守兹土者心切虑焉,因为招集,始得应募来栖者。加以扶绥,使成乐土,则源源而至安知不斯什斯百耶!居民请立碑以书岁月,是为记。”这则碑记,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表现出了深切的爱民之情怀,堪称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叶方恒,作为一名为国为民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县官,勤其政、乐其土、恤其民,分君忧、解民难,踏踏实实尽其本分,至今被莱芜人民乃至山东人民所称颂(叶方恒后任山东河道,专管水利、治理黄河,政绩卓著)。
康熙25年,为保佑十姓官庄和过往商旅平安,十姓官庄重修泰山行宫(当地人称“泰山娘娘庙”),过往商旅纷纷捐资,以至于庙宇越建越大。主殿宽敞高大,气宇庄严,配殿多达14间,占地超过5亩,成为泰山以东最大的“泰山奶奶庙”。因“娘娘庙”求子祈福非常灵验,方圆百里争相膜拜。于是众人商议,每年农历4月18日至20日为庙会,给求子祈福者带来方便,亦成为物资交流大会。这种惯例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后,“娘娘庙”闻名遐迩,渐渐取代了“十姓官庄”的称谓。
陈业冰,男,1963年出生,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船厂村人。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原济南市签约作家,《雪野》杂志主编。在省级及以上报刊、网站发表报告文学30余篇100余万字,短篇小说15篇,散文50余篇,诗歌50余首。报告文学《赤诚大义房公训》的发表,房公训老人被评为2016年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