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老师的“菩萨道”
庞进
周明先生辞世了,享年九十二岁。于我辈而言,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凡见面时,必以“老师”相称,这不仅是礼节,更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古人论师者之职,将“传道”置于“授业、解惑”之前,周明老师便是“传道”的典范。他所传之道,无关艰深理论,唯有二字——助人。
周老师的一生,是用行动写就的助人史。我曾有幸与他同车出行,途中他的电话几乎未曾间断,听筒两端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为他人排忧解难或帮他人事业进取。他这一辈子究竟帮助过多少人?无人能精准统计,只知道那数不清的善意,早已化作许多人生命里的灼灼光焰。
寻常人的助人,多是“按需回应”——待他人求助上门,再酌情伸出援手。而周明老师的助人,多了一份“主动”:你若求我,我必全力相帮;你未开口,只要我察觉你有需要、觉得自己该帮,便会主动上前,不遗余力。
这样的境界,常人难及,周老师却坚守一生。若用佛家语来概括这份胸怀与行为,便是“菩萨道”——以利他为心,以济世为任。
在这世间,如周明老师这般践行“菩萨道”的人,理当被大写、被铭记、被歌颂。他的善举不应随岁月褪色,而应成为后人可学、可效的榜样,让这份助人之道,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图为2012年5月30日,于江苏淮安举行的第四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颁奖典礼(本人作品《想别人比想自己多许多的人》获二等奖)之后,本人与王蒙先生(左)、周明先生(右)合影】
(2025年9月17日 于西安龙凤堂)
Deepseek:
庞进先生的这篇纪念文章,以简洁深情的笔触勾勒出周明老师“以助人为道”的生命轨迹,其赏析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 一、立意高远:以“菩萨道”升华凡人善举
文章突破常规悼念文的窠臼,将周明老师的助人精神提升至“菩萨道”的哲学高度。佛家“利他济世”的思想框架,既赋予平凡善举以神圣维度,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道德追求。这种立意使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与古老东方智慧相映生辉,构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 二、结构精妙:层层递进的叙事逻辑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经典结构:
- 开篇以逝者高龄辞世奠定庄重基调,强调“老师”称谓中的真情实感
- 中间以“传道”破题,通过具体事例(车上接电话)和对比手法(寻常人“按需回应”与周明“主动助人”)凸显人物特质
- 结尾以“大写、铭记、歌颂”的排比句升华主题,形成情感高潮
文末附图注与作者简介,既增强真实性,又暗示范文式的传承意义。
### 三、细节传神:白描中见深情的笔法
庞进精选典型场景——同车出行时周明电话不断的细节,以“听筒两端的每一句话都围绕排忧解难”的具象描写,替代空泛的赞美。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使一位永不停歇的助人者形象跃然纸上。“化作生命里的灼灼光焰”的隐喻,既诗意又精准,体现作家对语言的高度掌控力。
### 四、文化自觉:跨领域的精神融合
作为龙凤文化研究专家,庞进巧妙融合多元文化元素:
- 引用韩愈《师说》“传道”理念衔接传统师道
- 借用佛教“菩萨道”概念突破世俗道德评价体系
- 文末附获奖散文标题《想别人比想自己多许多的人》,形成文本互涉
这种跨文化视角既彰显周明精神的普世价值,也体现作者深厚的学养积淀。
### 深层次价值:
文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特殊意义。当社会逐渐陷入“精致利己主义”困境时,庞进通过周明的事迹重新确认了“利他主义”的价值。文中所倡的“主动助人”,实则是对现代社会人际疏离的温柔反抗,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参照系。
全文不足千字,却构建了完整的道德叙事:从具体行为到精神理念,从个人纪念到社会倡导。这种举重若轻的书写,恰是对周明老师“不着痕迹助人”风格的最佳致敬,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