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着急,是一种很大的负能量
嗨,我是瑞秋。
上周,我们家三个孩子参加了一个夏令营。
这个夏令营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每天开始的时间太早,早晨8点15分就要到营会地点。
这就意味着,孩子们每天7点左右就要起床,然后快速洗漱、吃饭,7点45分必须出门。
对家里有三个孩子的我们来说,早晨就像打仗一样,我们家应该不是个例。
上周五我在夏令营门口碰到一位朋友,她一脸疲惫,身边的孩子也愁眉苦脸。
送完孩子,她叹了口气跟我说:“从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催,催他起床、催他换衣服、催他洗漱、催他吃饭,一路上都在催……我知道自己很啰嗦,但看他慢吞吞的样子,简直能把我气炸。”
她的孩子显然也不好受,一大早脸上写满了烦躁。
这样的场景,或许很多家庭都很熟悉:一边是笨手笨脚、着急不安的孩子,另一边是焦虑得团团转、不停催促的父母。
结果往往是,孩子烦,家长更烦,彼此都不开心,一天的情绪从早上就被拉低了。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那么习惯性地催孩子?为什么催促几乎成了所有家庭的“背景音”?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种看似为了效率的“催促”,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负能量,它在慢慢消耗着孩子的自我感,也在悄悄拉远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快点起床了,都不看看现在几点了!”
“又在慢吞吞地刷牙,能不能快点?”
“东西还没收拾完,你到底要磨蹭到什么时候?”
“这么磨蹭,怎么这么没有时间观念?”
“自己该做的事,心里一点数都没有吗?”
这些话,对很多父母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甚至已经形成一种“催促反射”:只要孩子一慢下来,我们立刻就想把他往前推。
或许很多父母会说:“我不是不想给他空间,可是不催不行啊。他什么都做不了!我不叫他起床,他早上根本起不来。我不催他穿衣服,早餐就来不及吃。
于是父母似乎就有了“着急”的理由,甚至觉得这都是“为他好”。
但我们很少去想:这个“必须催”的局面,是否正是从我们不断催促开始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并不是天生没有时间观念、缺乏行动力,而是从一开始,他的节奏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就被我们剥夺了。
当孩子还来不及自己想起要做什么时,父母就已经在催他了;
当他还没真正体验“我需要开始做某件事”时,父母就代替他做了决定。
久而久之,他变得习惯等待,等待被叫醒、被催促、被安排。
就像我们在孩子身上绑了一根看不见的线,拉一下他就动,不拉他就停。
这样被催促长大的孩子,看起来像是迷迷糊糊、没有主见,实际上是没有学会为自己启动人生的按钮。
他们依赖外部指令来行动,失去了发展内在驱动力的机会。
而且,被催促推着走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效率。很多时候,孩子因为慌乱和不安,反而更加拖拉,甚至情绪崩溃。
他们并不是不想做,而是无法在压力中保持专注和平静。
这种状态下的“完成”,只是机械式的“赶快做完”,却毫无掌控感和成就感,更谈不上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说到底,一直着急着,不停催促孩子的父母,自己其实也很累、很烦。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
以前每次出门前,我都得不断催促、提醒、唠叨,情绪拉扯到极致,感觉一天的力气还没出门就被耗尽了。等到真正出门时,已经没有好心情了。
后来我慢慢意识到,父母和孩子之间之所以总是“一个着急一个悠哉”,其实是因为我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父母所看到的,是被耽误的时间,是快赶不上车了,是路上可能堵车,是学校要迟到了……
而孩子看到的,是他此刻正沉浸其中的游戏,是拼图还没拼完、故事还没讲完、玩具还没有玩好。
孩子没有意识到父母为什么着急,必然也就无法立即切换节奏。
所以当父母突然喊:“快点,别玩了,出门啦!”
孩子的不情愿、慢吞吞,其实是因为父母让他在完全没准备的情况下,结束他最投入的时刻,那孩子自然无法快速且心甘情愿地配合。
于是,就陷入了一个熟悉的循环:
孩子越慢,父母越催;父母越催,孩子越烦;越烦,速度越慢。
我后来做了一个改变,也因此越来越少催孩子了,那就是提前对齐节奏、统一目标。
比如出门前,我会提前告诉孩子们:“我们8点整要出发,太晚出发路上会堵,到学校就迟到了。8点前你可以自由玩,但到了点就要收拾好、穿好衣服鞋子,在门口等着。”
如果孩子还不能看时间,我就给他们设置一个闹钟,闹钟一响,就是“收队”的信号。
一旦大家在“同一条战线上”了,节奏就容易统一了。不是我一个人在催,而是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做准备。
这个时候,问题就不再那么复杂了,催促也变得不再必要。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是,父母自己心态上的挑战。
发现没有,其实有些时候的着急,是盲目的,不是为了真正赶时间,也不是为了某个清晰的目标,而是一种“快快快”的执念。
我们心里始终挂着一个声音:“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可到底要快到哪里去,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于是,就只能不断催孩子快一点,仿佛只有速度,才是掌控感的来源。
但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父母莫名其妙的焦虑。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理解为什么必须立刻结束当下。
我曾看过一个帖子,名字叫《一生着急的中国父母》。
评论区里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留言,他们的父母从来都在催促,吃饭快点,出门快点,购物快点,赶车快点,考试快点,长大快点……但完全搞不懂,他们到底在着急什么。
好像人生就是一场不停向前跑的比赛,永远不能停下脚步,永远不能享受此时此刻。
或许我们这一代父母,也是在这样的催促中长大的。
于是这份“快点基因”,悄悄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不自觉地复制到了下一代身上。
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
快个10分钟、早出门5分钟、收拾东西慢一点...真的会有什么天大的影响吗?
其实,大多数时候,根本不会。
我们完全可以慢一点、松弛一点、放松一点,不必为每一件小事背负巨大的压力。
我们可以不再继续复制上一代的焦虑,而是给孩子,也给自己,多一点呼吸的空间。
如果我们总是困在眼前那点时间里,看不见全局,自然会觉得什么都紧急、什么都重要。
但如果我们愿意退一步,从更高更广的位置俯瞰生活,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急事”,其实不过是情绪在推着我们跑。
放慢一点,放下那么多“应该”和“必须”,该放手时就放手,多一点包容与信任。
其实,孩子不是故意磨蹭的。
在他们年纪还小时,感知时间的能力、注意力的切换能力、情绪调控能力,都还没有发育成熟。
他们做事的节奏慢一些、转换反应慢一些,本来就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像对待一个“已经成熟稳定的大人”一样对待他们,不停地催、不停地推,还时常忍不住责怪:怎么这么慢?怎么又不专心?怎么一点都不利索?
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还走得摇摇晃晃时,我们却在一旁着急地说:“你怎么还不会跑?”
这不仅是对成长节奏的误解,更是对孩子一种深深的打扰。
孩子有的时候确实很慢,但并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他真的做不到。
情绪刚刚还沉浸在玩具中,一下子切换到要穿衣服、要收拾书包,他的大脑可能还没来得及完成转场。
我们越是催,他越容易卡住;越是急,他越不知所措。
而当父母一再催促、责备,孩子心里收到的信息就是:
“我怎么又惹爸爸妈妈生气了?”
“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到让他们满意?”
“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差劲?"
慢慢地,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讨厌自己。
他们从父母的语气中学到的不是方法,而是羞耻和自责。
而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有的孩子反应快,有的孩子慢热;有的孩子条理清晰,有的孩子需要一点混乱中才能找到秩序。
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陪着他们等一等,他们终将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独特又美好的成长之路。
慢一点,其实没有关系,对我们自己说,也对孩子说。
从今天开始,试着少催一点,多等一会儿。
也许你会发现,孩子真的没那么“慢”,只是终于有人肯陪他走在他的时间表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