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照杏坛
作者:张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教师节将至,每思及杏坛园丁,辄想起张桂梅先生。滇西大山深处,华坪女中灯火常明,张先生以病弱之躯,擎起千万女孩命运之重。她的手关节缠满胶布,她的步履蹒跚如七旬老妪,却硬是将一千八百余名学生送出了大山。夜深人静时,她持手电筒巡于宿舍廊间,光束所及,非仅巡视,实乃以生命为烛,照亮寒门学子之前路。那光束虽微,竟照破了层峦叠嶂,照穿了命运铁壁。
由此上溯两千五百载,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设教,从此开私学之先河。夫子曰:“有教无类。”此四字如春雷惊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桎梏。想那陈国郊外,孔子与门人被围,绝粮七日,仍弦歌不辍。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夫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饥寒交迫中坚守教化,其精神与张先生隔世相映。一部《论语》,不过万言,却如明灯,照亮华夏文明两千余年之航程。
中西教育之道,虽形式各异,其精神内核实有相通之处。古希腊苏格拉底自称“精神助产士”,于雅典街市与众人辩难,以问答之法引导青年追寻真理。即便在其饮下毒酒前,仍在狱中与弟子探讨灵魂不朽。其“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诲,何其相似!至若近代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一众教育先驱,齐聚一堂,新旧思想碰撞激荡,终成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之奇观。观今日之张桂梅先生,何尝不是以“有教无类”为信念,让大山女儿亦能享受优质教育?古今中外,教育圣火之所以不灭,正因有这般抱薪者、传火人。
教育之伟大,不在雕梁画栋,而在润物无声。昔陶行知辞去大学教授之职,着布衣草鞋,创办晓庄师范,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他曾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张桂梅先生身患多种疾病,却将全部积蓄、奖金捐出,自己过着清贫生活。那些从华坪女中走出的学生,有的成为教师,有的成为医生,她们改变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乃至一片土地的希望。教育之神奇,正在于此——它如种子入土,看似微小,却能破坚硬之岩层,终成参天大树。
教师节将至,我们赞颂教师,非仅因其传授知识,更因其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生命影响生命。孔子晚年,有弟子颜回早逝,夫子哭之恸,连呼“天丧予”。后世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居首,可见古人早已洞见教育之真谛。今观张桂梅先生,其伟大不在创造了多高的升学率,而在让女孩们明白: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此种精神启蒙,岂是分数所能衡量?
烛影摇红,照亮古今教育之路。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陶行知到张桂梅,时空虽异,其心一也。那些坚守讲台的身影,那些深夜不灭的灯光,那些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共同编织着人类文明的经纬。值此教师节,让我们不仅献上赞美之辞,更应深思:如何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之基石,如何让张桂梅们不再独行?
杏坛春秋,师道永恒。那些烛光虽微,聚之则可成星河;那些声音虽轻,和之则可动天地。教育之路,道阻且长,幸有无数园丁以生命为薪,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途。
【作者简介】
张庭,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即现在的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曾在机关,银行等单位供职,现已闲赋在家。曾有多篇论文,散文,随笔,发表于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对文学是喜爱,亦是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