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清水河》原创之迷
——说唱艺术与风土人情系列之三
作者:傅维敏
原创迷雾:历史的低语与集体智慧的凝结。对于《探清水河》的诞生过程与过往发生的细节,本世纪初,曾经笼罩着一层厚重的历史迷团。在它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厘清其源头,理解其流变,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深入了解其艺术生命力的关键。
《探清水河》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序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便是其原创者的归属。这首讲述清末民初海淀区火器营村(现属海淀区四季青镇)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投河殉情的叙事性小曲,其最初的创作者如同隐入历史烟尘中的歌者,身影早已模糊不清。
为了拨开这层迷雾,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精力。文化工作者们展开了认真的调查与史料分理。他们深入海淀区,尤其是故事发生地火器营村周边,遍访可能知情的老艺人及其后裔。许多曾亲历或听闻过早期传唱的老艺人,如一些健在的八角鼓票友、单弦老前辈,都曾接受过访问。工作人员搜集了各种可能的手抄本、曲谱片段、老唱片(如百代公司、胜利公司早期录制的粗糙版本)以及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
然而,岁月无情。那些最可能了解曲目诞生初期情况的老艺人大多已经离世,留下的口述历史零碎模糊,甚至相互矛盾。有的老艺人回忆听长辈说最初是“卖唱的瞎子在河边编的”,有的则指向某位落魄旗人子弟。即便对搜集到的、标注为“清末民初”的老版本进行细致的音乐学、文献学和历史学考证,专家们也遇到重重困难。不同版本在歌词细节(如“宋老三”的名字、具体情节)、曲调装饰音上都存在明显差异,难以追溯到明确的源头作者。
最终,主流的学术观点和文化部门的研究结论趋于一致:《探清水河》并非由某位特定文人或艺人独立创作完成,它更像是北京南城一带(或更具体地说,是海淀火器营及周边)民间的艺人群体在长期说唱表演实践中,根据当地发生的真实事件或流传的类似故事,融合当时流行的各种曲牌(如【照九霄】、【照九洲】等)和叙事手法,经过无数佚名艺人的口耳相传加工,逐渐定型的一首作品。它的诞生,是北京底层市民生活、情感与民间艺术智慧共同孕育的结果,是典型的“集体创作”。原创者的“缺席”,虽为非遗申报增添了几分考据上的难度,却也恰恰印证了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特性。
从原创迷雾的不可解,到现代改编的百花齐放,《探清水河》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传统艺术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集体智慧的凝结往往比个人天才的闪耀更能代表一个地域、一个群体的心声与审美。寻找“唯一作者”的徒劳,反而凸显了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傅维敏,沈阳军区特征入伍,先后任军师级演出队演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文化干事、营教导员、政治文化教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先后任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府调研员,中山区第12届人民代表,省先进文化馆长,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现已退休。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文学作品擅长社会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多次发表作品。一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