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北地郡郁郅县很可能是来源于边地少数民族(羌人)的语言而命名
文/张志良(甘肃)
目前没有确凿资料来证实北地郡郁郅县的名称是否源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发音,但这种推测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分析:
地理位置因素
北地郡处于汉朝边疆地带,与北方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接壤。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频繁交汇的前沿。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迁徙活动较为常见,他们与当地汉族居民在日常交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语言上的相互影响。郁郅县作为北地郡的一部分,其名称极有可能受到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发音的影响。例如,一些地名可能是当地少数民族对特定地理环境、部落驻地的称呼,后来被汉族沿用并固定下来。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汉朝时期,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少数民族逐渐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另一方面,汉朝也通过军事、政治等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在这种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十分活跃,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相互借鉴和吸收的现象屡见不鲜。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发音、词汇等可能会渗透到当地的地名体系中。郁郅县名或许就是这种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可能保留了北方少数民族对当地的某种认知和表达。
历史地名的传承与演变
许多古代地名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其原始含义和来源往往会逐渐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名可能会经历语音的变化、文字的转写等。郁郅县名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已经失去了其最初的准确信息。而从发音上看,它与一些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词汇存在相似性,这为其可能源于少数民族发音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史料记载
周地图记曰:郁郅城,今名尉季城,在白马岭两川交口。水经曰:尉季亦曰不窟,疑郁郅之讹也。(《太平御览》卷第一百六十四“庆州”,北宋李昉撰,四库全书,第12页。)
我个人的观点:赞同《太平御览》记中说”尉季亦曰不窟,疑郁郅之讹也。”。郁郅被传讹成“尉季”,此后的记录中就又变成了“尉李”,这种可能还是存在的。
郁郅故城,史记:夏后氏衰,后稷子不窟自窜于戎狄之间。又秦惠王伐义渠,取郁郅。汉置县,后汉废。杜氏通典:郡城今名尉李城。(《甘肃通志》卷二十二“安化县”,清乾隆许容等修。)
延庆废县。在县东北。元和志:庆州领延庆县,南至州四十里。本汉郁郅县地,后魏置朔州。隋为合水县地。武德六年,分置白马县,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寰宇记:延庆县,本汉郁郅县之柳谷城,周显德二年,并入安化。府志:延庆废县,在府东北三十里。后魏尝置延庆县,寻省入安化。唐复置。未知所据。(《甘肃通志》
泾水出长城北山,懿行案:长城即秦所筑。山长城也。北山即笄头山。在郁郅长垣北,皆县。名也。郅音桎。懿行案:地理志云:北地郡郁郅,即今甘肃庆阳府治也。西南与平凉接。长垣,即长城也。北入渭。(清《山海经笺疏》郝懿行撰,(东晋)郭璞传,光绪七年本,第56页。)
是否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当地人方言把“郁郅”直接讹传成“竽子”(竽子是芦苇的一种),今天依旧保留着带有竽子两字叫法的村庄地名,我们今天可以从这两个词语的发音来判断。
郁郅与竽子的发音
郁郅:“郁”字读音是yù,声调为去声(第四声),发音时声带振动,气流从口腔中顺畅流出,音调较高且下降明显。“郅”字读音是zhì,同样是去声(第四声),发音时也是声带振动,音调干脆有力地下降。
竽子:“竽”字读音是yú,声调为阳平(第二声),发音时声带振动,音调由中升高。“子”在这里如果作为名词后缀,读音是轻声,发音时气流较弱,声带振动不明显。
张志良,男,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庆阳陇东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及庆城县范仲淹研究办公室成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者联谊会会员,喜欢文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