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抱抱日渐消瘦的故乡
文/张家龙
面对一场迟来的雪
立在窗口远眺是无济于事的
应该把自己放进洋洋洒洒的白中
像一块陈皮投入一杯沸水
享受酣畅、果断、热烈的片刻。
此时,范家湖的田边地头
枯草谦卑、沉默、欣喜。
轻描淡写的狗吠染上一层雪花
恰如冬夜搁浅的月光
我回想秋天,从田埂上归来的羊群
曾用私藏的一片白
安慰过我的新愁旧恨
夕阳下,我想抱抱日渐消瘦的故乡
(载《宿迁手机台·阳光政务》2025.1.30)
张家龙,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成子湖诗刊》和《魏阳山》总编,诗歌爱好者。出版个人散文集《冬天里的成子湖》。
一次对“日渐消瘦故乡”的温柔拥抱
——张家龙《我想抱抱日渐消瘦的故乡》赏读
文/轩驲岳
面对一首题为《我想抱抱日渐消瘦的故乡》的短诗,我们或许会心生疑惑:故乡如何能够“抱抱”?又为何会“日渐消瘦”?诗人张家龙用短短十余行文字,构建了一个既私密又普世的乡愁世界,让我们得以窥见现代人内心深处对故乡那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这首诗诞生于一个飘雪的时刻。诗人没有选择“立在窗口远眺”,而是决定“把自己放进洋洋洒洒的白中”。这一选择极具象征意义——乡愁不是远距离的观望,而是全身心的投入。雪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一种情感的媒介,连接起过去与现在,城市与故乡,自我与根源。
“像一块陈皮投入一杯沸水”——这个比喻精妙而富有层次。陈皮源自新鲜柑橘,经过时间晾晒而变得干瘪,却积累了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当它投入沸水,便释放出全部精华,完成自己的使命。诗人仿佛也是这样一块“陈皮”,从故乡剥离,经过时间与生活的晾晒,在某个特定时刻重新投入故乡的“沸水”中,释放全部情感。这一意象暗示了乡愁的本质: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情感的沸点。
诗中描绘的范家湖田边地头,“枯草谦卑、沉默、欣喜”。这三种状态恰好构成了对故乡情感的三重维度:谦卑是对土地和传统的敬畏;沉默是无数难以言表的情感积累;欣喜则是重新连接后的心灵愉悦。就连“轻描淡写的狗吠”也“染上一层雪花”,寻常的乡村声音被雪赋予了诗意,变得如“冬夜搁浅的月光”般朦胧而美丽。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观察故乡的独特视角——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细微之处的诗意发现。
诗人的记忆回到秋天,“从田埂上归来的羊群/曾用私藏的一片白/安慰过我的新愁旧恨”。这里的“一片白”可能指羊毛,也可能指羊群行走扬起的尘土,或者只是记忆中的一片模糊光亮。值得注意的是,故乡的羊群能够“安慰新愁旧恨”,暗示了故乡具有疗愈现代人心灵创伤的功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带着都市生活中的“新愁”和成长过程中的“旧恨”,而故乡则提供了某种精神上的安抚。
全诗的高潮落在最后一句:“夕阳下,我想抱抱日渐消瘦的故乡”。这是情感的喷发,也是全诗的点题之笔。故乡为何“日渐消瘦”?这可能指农村人口流失后的寂寥,可能指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乡村的侵蚀,也可能指记忆中故乡与现实中故乡的差距。而“抱抱”这一动作,既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也是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更是一种试图阻止其“消瘦”的努力。这个动作无法真正改变现实,却表达了最深切的情感连接愿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捕捉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代情感——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许多人都有着一个“日渐消瘦”的故乡。那里的老屋可能已经倒塌,田野可能已经荒芜,熟人社会可能已经解体。诗人没有直接抨击这种变化,而是通过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不舍。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却不过度晦涩。雪、陈皮、枯草、狗吠、羊群、夕阳等意象都来自日常生活,经过诗人的情感投射,获得了诗意的升华。语言节奏舒缓而深情,像一片雪花轻轻飘落,又像一声轻轻的叹息,与诗歌表达的乡愁主题完美契合。
当我们读完这首诗,或许也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风景与人情。诗人对故乡的“拥抱”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不应忘记自己的根源,不应忽视情感的需要。乡愁或许无法改变现实,但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变迁的时代中保持情感的连续性与深度。
这首诗最终告诉我们:故乡可能正在“消瘦”,但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永远不会消瘦。每一次回忆,每一次书写,每一次精神上的回归,都是对故乡的一次拥抱,都是对自我根源的一次确认。在这种确认中,我们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也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2025.9.17 太白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