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悼周明先生
填词/李含辛
渭水呜咽灞柳垂,文星忽陨动京师。
三秦痛失栽花手,九域空留护玉诗。
风骨在,寸心知,清流何惧雪霜欺。
长安今夜灯如海,照见先生未老时。
附录百度
李含辛《鹧鸪天·悼周明先生》赏析
一、词牌与格律分析
《鹧鸪天》是宋代流行的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李含辛此词严格遵循了《鹧鸪天》的格律要求:
上阕:"渭水呜咽灞柳垂,文星忽陨动京师。三秦痛失栽花手,九域空留护玉诗。"四句三平韵
下阕:"风骨在,寸心知,清流何惧雪霜欺。长安今夜灯如海,照见先生未老时。"五句三平韵
词牌本身哀婉的韵律特点,与悼亡主题高度契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作者与创作背景
周明先生(1937-2025)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曾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等职。他195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曾编发报告文学名篇《哥德巴赫猜想》,2017年获"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贡献奖"。
李含辛作为周明先生的友人,在得知其逝世后创作此词,表达对这位文学前辈的深切悼念。词中"栽花手"暗指周明先生培养文学人才的贡献,"护玉诗"则象征他保护推广的优秀文学作品。
三、意象与典故解析
1. 地理意象
渭水与灞柳:渭水是陕西重要河流,灞柳则是长安东门灞桥边的著名景观,自古就是送别之地。"渭水呜咽灞柳垂"以自然景物烘托哀思。
京师与三秦:"京师"指北京(周明工作地),"三秦"指陕西(周明故乡),"九域"指全国,展现其影响力之广。
长安:作为周明故乡和文化象征,"灯如海"既写实景,又喻其精神永存。
2. 文学典故
"栽花手":典出晋代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广植桃李,此处喻指周明培养文学人才的贡献。
"护玉诗":可能指周明保护推广的优秀文学作品,如他编发的《哥德巴赫猜想》等。
"风骨"与"清流":分别指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与语言结构力量,以及高洁的品格,恰合周明先生的文人风骨。
四、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
情景交融:开篇"渭水呜咽灞柳垂"以拟人手法写景,奠定哀伤基调;结句"长安今夜灯如海"以壮阔景象反衬个人哀思,形成强烈对比。
用典精当:"栽花手""护玉诗"等典故既准确概括了周明先生的文学贡献,又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
情感层次:从"痛失"的悲痛,到"风骨在"的欣慰,再到"照见未老时"的永恒怀念,情感递进自然。
语言风格:既有"呜咽""痛失"的沉痛,也有"清流""灯如海"的昂扬,体现了悼词特有的哀而不伤的特点。
五、总结评价
这首《鹧鸪天》以严谨的词牌格律、丰富的文化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功塑造了一位文学前辈的崇高形象。词作既是对周明先生个人的悼念,也是对其毕生文学事业的礼赞。通过将个人情感与宏大文化意象相结合,李含辛创作了一首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优秀悼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