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太原游记
9月5日,应邀参加由中钢协指导晋南钢铁承办,旨在推进钢结构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暨型钢产业链协同共建研讨会。会议聚焦“好房子”建设需求,以热轧H型钢应用推广为核心,搭建区域市场协同差异化排产的交流平台,推动行业低价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助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会上做了题为《从产业链角度对热轧型钢在钢结构建筑商的应用探讨》主旨报告。围绕钢与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现状,发展瓶颈因素中的建造成本和产业链间标准协同以及取得的成效予以专题分享,与会领导和嘉宾引起的认可和共鸣。暑期高铁票务紧张,通过候补的方式七天时间方可购得返程车票。经与会务酒店晋祠宾馆人员了解,据酒店不足七公里就有太原名片景点,考虑到次日中午返程高铁,就把参观晋祠安排在次日(九月六日中元节),会议当日下午三时许,在晋钢云钢王卫兵部长陪同下参观了植物园和太原古县城,收获颇丰。加深了对太原乃至三晋文化源远流长的理解。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太原郡与剪桐封弟典故
太原市,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早在十万年前太原区域就有人类居住。远古属冀州。秦在晋阳置太原郡。周王朝初建周武王去世,商纣王子武庚叛乱,武王四弟姬旦率兵东征三年平叛,收复山西南部古唐国。天子周成王(年幼)与弟弟虞玩耍戏言,随手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树叶对弟说,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吧。虞从哥哥手里接过树叶剪成“玉圭”。两兄弟拉手欲走,史官拦住二人言称天子无戏言,劝谏成王择吉日让虞到唐国上任(言则史书之,乐歌之礼成之)。年幼成王只能将比自己更小的弟弟虞封到唐国做诸侯。因唐国诸侯系称王之弟故称叔,他本人名虞。为纪念唐国首任诸侯,盖了很多祠堂,取名唐叔虞祠。唐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后,因晋水流经,将国号由“唐”改为“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二、太原古城与植物园印象
太原古县城(晋阳古城遗址)距晋祠宾馆6公里,位于晋源区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其前身为春秋末期晋阳古城,历经秦汉至明清多朝代修缮,是晋阳文化的延续。始建于明洪武(1375年),占地0.81平方公里。其建筑布局沿袭“域池凤翔余”理念,形似凤凰展翅。城墙全长3732米,设有城楼、角楼等防御设施。曾有15位帝王在此活动,被誉为“龙兴之地”。电影《满江红》影视基地与夜间灯光秀成为网红打卡之地。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衙、隆恩寺等38处文物建设散落城中,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交汇,中心“好汉坡”为古城独特地标。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沉淀,景区游人稀少,与晋善晋美的大山西文旅之倡导,好像是缺少了些人间烟火味道。
太原植物园位于晋源街道太古路与晋阳大道交叉口,北起风峪沙河以北100米,南至太古公路,西起风峪沟口,东至晋阳大道。占地2700多亩。自2020年12月开园至今近五年之久。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三个主场馆分别展览温室、自然科普馆和盆栽博物馆。园内有植物品种3000余种、药类植物资源50余种。集科研、科普、观赏、文旅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三、中元节游晋祠之收获
9月6日适逢中元节,因返程高铁是中午一时,固有四个小时时间从晋祠宾馆出发,步行300米来到晋祠博物馆。世上鬼神之说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中元节并非怪力乱神,它以“怀念”为起点,以“传承”为路径,以“超越”为归宿。个体在祭祀的仪式中感知血脉的延续,在死亡的拷问中理解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来处与归途。值此中元节参观供奉华人共有的祖先,周王朝周武王的夫人邑姜,凝聚民族信仰。重游故地,印象颇深。
印象一:现存最早皇家祭祀园林
距太原市区25公里的悬瓮山麓的晋祠,留给全国人民印象之深的,无外乎著名散文家梁衡代表作之一《晋祠》,原载于《光明日报》1982年4月14日,后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晋祠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
晋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三晋(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而成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历史文脉的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晋至盛唐肆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印象二:古建群落建筑艺术集约载体
园内建于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代100余座殿阁楼亭,形成儒释道复合型古建群落。实属国内本体建筑、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的圣母殿,唯一符合《营造法式》的北宋木构建筑。与其配套的献殿(用于摆放祭品的场所),整体采用三开间,歇山顶的建筑风格。四面敞开,犹如凉亭(金代木结构享堂)。在北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叉子。主要依靠木结构的梁柱体系来支撑,墙体并不承重。
世界上第一座水陆立交桥—渔沼飞梁。整体架在一座方形的水池上面,建有一座十字架的桥梁。鱼沼(鱼池),飞是跨越,梁就是桥之古称。《水经注》中记载,北魏时期这里建有一座鱼沼飞梁,整体结构以石质八棱柱和木质的斗拱承托,东西两边的桥面横平,南北确是整体上升的设计风格。全国唯一的孤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我国建筑学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收录了晋祠正殿献殿和飞梁。“正殿(志称殿),就形制论,当属可信。殿重檐九脊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深五间,周匝副阶,其前廊深两间,异常宽敞,下檐斗栱,柱头铺作出平昂两跳,单栱计心造,其昂两层实以华栱而将外端研作昂嘴形者,为后世常用之昂形华栱最早一例。”“献殿,小殿三间,九脊顶,四周不筑墙壁,在于栏墙上安叉子,如凉亭然。其斗栱与正殿下檐斗栱几完全相同,全部所呈现现象颇为灵巧豪放。”“飞梁,正殿与献殿之间,方池曰“鱼沼”,其上架平面十字形之桥,曰“飞梁”。在池中立方石柱若干,柱头从普拍枋联络,其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以承桥之承重梁,此即古所谓石柱桥也。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此桥年代殆亦与两殿同时。”
印象三:晋祠“三三经典”核心元素
晋祠三匾包括“难老”“对越”“水镜台”三块名匾。被誉为三匾之首的“难老”匾,神奇之笔,系明末清初思想家、书法家傅山,取自《诗经》“永锡难老”,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中轴线对越坊匾,榜书金字,笔力雄浑,称雄奇之笔。取自《诗经》“对越在天”,意为报答宣传祖先功德,系太原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古戏台水镜台正额,系清乾隆翰林杨二酉所书,书体清秀遒劲,称“秀丽之笔”,典出《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喻示善恶分明。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晋祠三宝是指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三座国宝级建筑,代表了古建艺术的最高成就。三宝均位于晋祠中轴线核心区,展现了宋金时期建筑艺术的精髓;圣母殿体现北宋宫廷规制,鱼沼飞梁融合桥梁与园林美学,献殿则反映金代祭祀建筑的简约风格。三者共同构成中国古建筑“活化石”。晋祠三绝是指周柏、宋代彩望和难老泉。周柏系西周时期种植,树龄愈三千年,树干需五人合抱,形似青铜纹饰,被誉为“晋祠之魂”。其与汉柏形成“双柏共生”奇景;宋代彩塑,系圣母殿内43尊北宋塑侍女像,以圣母邑姜为主像,神态各异,服饰细腻,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真实风格。尤以“双面佳人”(正面含羞、侧观含笑)著称。被誉为东方塑像艺术瑰宝。难老泉,泉水恒温17℃的千年活泉,伴《柳氏坐瓮》传说。晋祠以较少的水面营造出别致的水景效果。李白《忆旧游寄潐郡元参军》中描绘晋祠“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的风光又像祭祀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深邃曲折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与映流夹带之间,实像一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这座古老丰厚历史底蕴的国宝级祀庙建筑群,兼具北方雄浑与江南灵秀,供奉着华人共有祖先的晋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信仰。“怀念”“传承”“超越”,在祭祀的仪式中感知炎黄子孙血脉的延续。
第41个教师节写于津西东湖湾
文/世界汉语作协会员 赵一臣
编辑:智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