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自幼随父母侨居中国镇江,后又在宿州、南京等地生活工作,累计在中国的时光长达40余年。她曾执教于镇江崇实女中、南京金陵大学与中央大学,教授英语课程。1922年起,她投身文学创作,留下近百部作品,题材多取自中国;她还曾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并始终同情、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首位同时斩获普利策奖与诺贝尔奖的女作家,赛珍珠誉满全球,其作品被译成145种语言,是流传语种最多的作家之一,更是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伟大小说家。
一、邂逅即是缘
2025年6月26日清晨,我从梦中醒来,卧在床上细细回味——梦里,我们一家六口自驾到苏州、无锡太湖边观光。立于碧波荡漾的太湖之畔,眼前景致美不胜收,恍若置身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那琳琅满目、色彩各异的太湖珍珠,璀璨夺目,让人目不暇接。
一路上,聪明伶俐的小孙女每到一处,总会挑选几款珍珠项链与手串,分给全家人佩戴;乖巧的小孙子也忙个不停,举着手机时而摄像、时而拍照,逗得全家开怀大笑,满是温馨。
……
早餐过后,9点整,我来到淮海西路的上海图书馆。在一楼大厅右侧,“《珍蕴东方,珠联中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纪念展”的大型幕布赫然在目。我当即兴致勃勃地走向展览现场,先认真读了展览前言,又仔细端详赛珍珠的生平介绍。
让我既振奋又庆幸的是:赛珍珠生于1892年6月26日,今天恰好是她诞辰133周年的日子!真可谓机缘巧合,仿佛是上天的指引,让我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得以参观这场难得的展览。
虽说是百余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却陈列着不少与赛珍珠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照片(图1~6),
还有好几件她当年在中国使用过的珍贵实物(图7~9),
电视里也在滚动播放相关的历史影像(图10~16)。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我一边观赏、一边记录、一边拍照,全身心沉浸其中。那些珍贵的展品,于我而言恰似一场亲近可心的精神盛宴,着实让我大饱眼福与耳福。
常言“人不亲行亲,情不亲不浓”。我虽只是文学系科班出身的后辈,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普通人,但赛珍珠早已是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崇拜偶像。于是我当即决定:在她诞辰这天,买一束洁白的菊花敬献在展厅,以此表达对这位“异乡人”的无限缅怀——她一生著作等身,却也曾荣辱参半,因误解与责难而倍感孤独。
顾不上吃午饭,我立刻从图书馆出来,可跑了附近几家花店,都被告知没有白菊花,急得满头大汗,心里满是失望。幸好,下午3点多,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终于在上海交大西门外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仅存的十余支白菊。为表真挚敬意,我特意挑出9支洁净鲜亮的(取“长长久久”之意)菊花,请卖花姑娘用蓝色娟纸包装。姑娘得知我的用意后深受感动,特意赠送我一支艳丽的红玫瑰,笑着说:“这代表浓烈又真挚的情感,也让您沾沾浪漫!”
她说得很有道理:9支白菊承载我对赛珍珠的无限崇拜与思念,这支红玫瑰则能传递我的敬爱与深情。揣着这份心愿,我心满意足地赶回图书馆。
可偏偏不巧——几名工作人员正着手拆卸展览。我难掩不悦,上前问道:“今天是赛珍珠先生133周年诞辰,就不能多展半天吗?怎么非要现在拆?”
一位工作人员连忙致歉:“对不起,这是上级安排,过两天要把展览移到别处。”见我手捧菊花,她又露出理解的神情,补充道:“您要是不介意,咱们可以把菊花献在赛珍珠墓地的大照片前,您默哀缅怀;之后我们还能在展览幕布前给您拍张纪念照(图17~18),您看这样可以吗?”
事已至此,我虽仍有不快,也只好点头同意。
临走时,这位工作人员又诚恳地说:“这束花您还是带走吧,留在这儿随后也得扔了,太可惜。”我一想这话在理——明天上午我本就计划去党的一大会址参观,不如就借花献佛,把花献给那里的革命先驱们。
(未完待续)
李荣国2025年9月16日修改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