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打竹板,响连天”,一句朗朗上口的开场,将我们带回那个镌刻着民族伤痛与不屈的历史现场。在“九一八”事变九十四周年之际,作者强军先生创作的这篇数来宝以传统曲艺为载体,用铿锵节奏串联起历史记忆与时代思考,既是对苦难岁月的深切回望,也是对英雄精神的崇高礼赞。
作品没有回避历史的沉重,从柳条湖的阴谋、北大营的屈辱,到平顶山的血泪、731部队的暴行,字字句句皆是对侵略者罪行的有力控诉;更没有忽略民族的脊梁,杨靖宇、赵尚志等英雄的壮举,义勇军的奋起反抗,让不屈的精神在韵律中激荡。同时,作者巧妙勾连今昔,以东北大地的今非昔比、博物馆的警钟长鸣、孩童的纯真誓言,让历史记忆与当代传承紧密相连,最终落脚于“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与振兴”的深刻主题。
希望读者能在这明快的节奏里读懂历史的重量,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化作前行路上的力量。(375字)
【数来宝】
“九·一八”九十四周年祭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打竹板,响连天,
咱把历史拉回九十四年前。
一九三一九月十八,
那个夜晚黑沉沉压心间!
柳条湖,铁轨旁,
鬼子的阴谋早藏妥当。
炸药响,谎言编,
反诬咱军队把路来拆掀。
板垣征四郎心忒狠,
一声令下炮火烧营盘!
北大营,将士眠,
枪声惊破三更天。
“不许抵抗”军令传,
手里有枪不能还!
眼睁睁看营盘陷,
屈辱的泪水肚里咽。
太阳旗,插沈阳,
一夜之间城易瓤。
南满线,安奉旁,
鬼子铁蹄疯狂闯。
营口陷,辽阳亡,
吉林长春也遭了殃。
四个月,三省丧,
三千万同胞陷火炕!
平顶山,血成河,
三千老少命被夺。
731,恶魔窝,
活人实验罪行多。
劳工苦,万人坑,
累累白骨诉悲歌。
鬼子的暴行罄竹难书尽,
这笔血债永远记心窝!
咱中华,有脊梁,
岂容豺狼逞凶狂!
杨靖宇,意志刚,
棉絮树皮充饥肠。
赵尚志,勇担当,
抗联大旗迎风扬。
义勇军,遍地起,
刀枪齐举杀豺狼!
哪怕那风雪盖长白山,
英雄气慨震四方!
九十四载岁月淌,
东北大地变了样。
沈阳街,车来往,
长春厂里机器响。
博物馆,警钟亮,
“勿忘国耻”刻墙上。
小朋友,记心上,
“好好学习护家乡”。
打竹板,再开腔,
历史教训不能忘。
不是为了把仇恨酿,
是为了和平万年长。
咱中国,今富强,
谁敢再把咱来伤!
承精神,勇担当,
振兴中华咱有力量!有力量!
(532字)
【作品赏析】
一、曲艺形式与主题的完美契合
数来宝以“打竹板”为标志性表演形式,自带明快节奏与通俗特质,这篇作品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开篇“打竹板,响连天”迅速拉近与读者距离,后续每段以简洁句式、押韵韵律推进,如“柳条湖,铁轨旁,鬼子的阴谋早藏妥当”“杨靖宇,意志刚,棉絮树皮充饥肠”,既便于口头传播,又让沉重的历史主题在韵律中更易被接受,避免了说教感,实现了“以艺载史”的效果。
二、历史叙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作品以时间为轴、事件为点,构建了完整的历史叙事链:从1931年“九一八”夜的阴谋与突袭,到北大营的屈辱沦陷、东北三省的快速失守;从日军的滔天暴行,到中华儿女的奋起反抗;再到九十四载后的今昔对比与精神传承。每个环节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场景与人物——板垣征四郎的狠毒、杨靖宇的坚韧、平顶山的惨案、博物馆的警钟,既勾勒出历史全貌,又让细节直击人心,避免了历史叙事的空泛。
三、情感表达真挚强烈,层次丰富
作品的情感并非单一的悲痛或愤怒,而是呈现出清晰的层次:开篇对“黑沉沉”夜晚的描述,奠定了沉痛的基调;讲述日军暴行时,“血成河”“白骨诉悲歌”等词句满含悲愤;刻画英雄抗争时,“意志刚”“震四方”传递出激昂的民族气节;描写当下与未来时,“车来往”“护家乡”“和平万年长”又转为对和平的珍视与对国家富强的自豪。情感的起伏转折,让作品更具感染力,也让“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主题更有深度。
四、今昔对比鲜明,传承意识浓厚
作品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追忆,而是通过“九十四载岁月淌,东北大地变了样”的今昔对比,将历史与当下紧密连接。沈阳街头的繁华、长春工厂的轰鸣,与过去的“陷火炕”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国家发展的成就;而“博物馆,警钟亮”“小朋友,记心上”的细节,则将历史记忆的传承落到实处,点明“铭记历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融入代际传递中,让“振兴中华”的信念在新一辈中扎根,赋予了作品强烈的时代意义。(799字)
共1718字 2025年9月17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