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铭记九一八
(苏轼体)
蒙世清(云南昭通)
一声裂帛惊残梦,夜半狼烟初骤。关东雪冷,松江血沸,山河低首。十四年霜,沉沙折戟,恨凝冰厚。问当时谁记?遗民泪尽,烽霄外、星如斗?
漫道雄关依旧,更吹摇、神州怒吼。青纱帐里,刀光映月,旌旗耀昼。今日回看,弹痕犹在,警钟长叩。愿和平永驻,烽台偃戟,镇东瀛口!


这首《水龙吟·铭记九一八》以苏轼词牌为体,融合历史悲怆与民族气节,展现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创伤与抗战精神。以下从词作特色与历史意象两方面评述:
一、词牌与风格的承袭创新
苏轼体韵的化用
词作沿用《水龙吟》双调一百零二字的正体结构,上阕以“一声裂帛惊残梦”开篇,借鉴苏轼“似花还似非花”的虚实相生笔法,将事变突发性(“狼烟初骤”)与自然意象(“关东雪冷”)交织,形成强烈画面感。
婉约外壳下的豪放内核
虽为婉约词牌,但“神州怒吼”“旌旗耀昼”等句突破传统题材限制,延续苏轼“和韵而似原唱”的创作张力,以沉郁笔调抒写壮烈情怀,与辛弃疾“倚天万里须长剑”的豪放精神一脉相承。
二、历史意象的文学重构
时空交织的悲怆感
“十四年霜”浓缩抗战历程,“沉沙折戟”化用杜牧典故,与苏轼“春色三分,二分尘土”的物哀手法异曲同工;“弹痕犹在”则以具象细节呼应“遗民泪尽”的集体记忆,强化历史厚重感。
象征系统的构建
自然意象:“松江血沸”以江水喻民族苦难,“星如斗”暗喻先烈英魂,延续苏轼“点点是离人泪”的隐喻传统。
军事符号:“青纱帐”“烽台”等意象群,与辛弃疾“风雷怒,鱼龙惨”的战争书写形成跨时代对话。
三、现实意义的升华
结句“愿和平永驻,烽台偃戟”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亦是对苏轼“作霜天晓”式理想境界的现代表达。词作通过“警钟长叩”的警示,将个人家国情怀升华为人类和平祈愿,赋予传统词牌新的时代内涵。
此词在艺术上融合苏辛词风,在主题上贯通古今,堪称以古典形式书写现代民族记忆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