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法家规则思想的现代转化与发展
第一节 法家规则思想的内涵阐释与法治延伸
法家以“规则”为核心治理范畴,内涵聚焦“以法立序”的本质逻辑——主张通过明确、统一的规范约束个体行为与社会运行,解决“礼治”的等级模糊与“德治”的弹性化问题,如《韩非子》提出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构建起“以规则定是非、以制度保稳定”的价值框架,是中华文化“重视秩序”理念的重要源头。
在法家思想治理体系中,“法治理念”是“规则”思想的核心延伸:
一是从“法不阿贵”的平等性追求,到“信赏必罚”的执行原则,既强调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又注重了制度的刚性落地。
二是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以明确法律规范农业、军事与官吏行为,本质是“规则”思想的具象化实践,共同构成了法家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文化制度根基的关键组成。
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引,结合当代社会对公平正义、制度保障的需求,需对“规则”及“法治理念”进行现代转化:
一是剥离“规则”思想在封建时代服务于君权的局限,回归“全民共守”的本质,转化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与“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二是摒弃传统法治中“重刑轻民”的片面性,保留其“刚性约束”的内核,升级为现代法治治理体系——既通过民事法律保护公民人身权与财产权,又通过行政法律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如“权力清单”明确权责边界与司法公正保障权利救济。
三是拓展法治理念实践维度,从“治民之术”升级为“治权之器”,将“以法立序”融入法治文化建设,倡导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如普法宣传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法律援助保障弱势群体权益,让“规则”与“法治理念”共同服务于法治中国的建设。
第二节 法家治世方略的实践创新与治理追求
法家“治世方略”是“规则”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延伸,核心在于“以制度提效能与以奖惩明导向”——既反对依赖道德说教的“虚治”,又倡导通过明确的制度设计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秩序,其本质是为实现“富国强兵与社会有序”的治理目标提供路径。
在传统社会中,治世方略贯穿于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之中:
一是经济层面:以“重农抑商”的制度,引导资源流向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与人口增长。
二是行政层面:以“循名责实”的考核制度规范官吏行为,提升行政工作效率。
三是奖惩层面:以“功赏过罚”的机制,激励耕战与惩戒违法。
上述实践体现了以制度求实效的价值导向,但受封建时代的局限,其方略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依赖君权推动而缺乏民众参与,弱化了“规则”的全民性意义。
立足当代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公平正义的现实需求,以马克思主义“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理论为指导,可激活治世方略的现代价值:
一是经济治理领域:摒弃“重农抑商”的单一导向,以“规则”的“公平竞争”理念构建市场经济制度,如通过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发展,既激发了经济活力,又维护了市场秩序。
二是社会治理领域:升级“奖惩机制”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奖惩管理制度,如对见义勇为者给予表彰奖励,对违法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通过社会保障政策的保底,平衡了效率与公平性。
三是行政治理领域:传承“循名责实”的考核逻辑,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如将民生改善有生态保护纳入考核指标,避免“唯GDP”的片面追求,让治世方略从传统的“强国之术”转化为现代化治理的实用路径。
第三节 法家刑德协同的内涵拓展与秩序愿景
一是规则思想:以明确与稳定的规范体系(含法律、制度、行为准则)构建社会秩序的核心思想,是“法治理念”“治世方略”“刑德协同”的逻辑起点。
二是法治理念:这是规则思想在治理原则层面的延伸,强调以法律为最高行为准则,维护规则的普适性。
三是刑德协同:这是规则思想在治理手段层面的具象化,指通过“刑”(刚性约束)与“德”(柔性引导)的互补实现秩序稳定。
法家“刑德协同”是“规则思想”在治理手段层面的延伸,核心主张“以刑立界、以德引导”——其认为“刑”是维护秩序的底线,“德”是促进认同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如《商君书·赏刑》载“利禄官爵搏于兵,无有异施也”,既通过刑罚划定了“不可为”的行为禁区,又通过利禄爵位引领了“应为”的方向,其本质是“规则思想”在“刚柔并济”治理中的实践体现。
传统社会中,刑德协同多局限于“君权主导”的框架:
一是“刑”成为君主惩戒臣民的工具,如封建时代的“连坐法”与“肉刑”,本质是通过威慑强化君权统治,而非维护全民的公平。
二是“德”成为君主笼络民心的手段,如通过赏赐爵位、减免赋税体现“德治”,但未形成全民参与的道德共识,且“德”的标准随君权意志变化,缺乏稳定性。
这种局限导致刑德协同偏离“规则公平”的本质,与“全民共守规则”的秩序愿景存在明显的差距,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权利与义务统一”的需求。
以马克思主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理论为遵循,推动刑德协同的现代拓展,助力“法治与德治融合”的秩序愿景实践,结合近年实践案例可进一步明晰路径:
一是重塑“刑”的内涵:突破“君权惩戒工具”的局限,将“刑”转化升级为“全民共守的法治约束”。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通过明确公民信息保护与账户管理等法律边界,既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又保障了普通民众的财产权利,使“刑”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与保障公民权利的底线保障,而非单向的强制手段。
二是拓展“德”的维度:摒弃“君权笼络手段”的定位,将“德”拓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全民道德”。通过全民参与的志愿者公益服务,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引导个体主动践行规则,让“德”成为法治的精神支撑,而非被动的服从引导。
三是实现“刑”与“德”的深度融合:在治理实践中构建“法治保障道德与道德滋养法治”的互动机制。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见义勇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通过明确“见义勇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裁判规则,为道德行为提供了法律后盾,避免了“好人吃亏”的道德困境。同时,各地普法宣传中融入“诚信纳税”与“文明出行”等道德理念,强化公民守法的自觉性,让“刚柔并济”从传统治理手段,转化为当代社会“规则认同与价值共识并存”的秩序基础。
这种现代转化,让法家刑德协同思想在当代展现出“刚柔并济与全民参与”的价值空间,既坚守了“规则立序”的核心,又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建设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撑。
本章小结:核心主线与逻辑链接
本章以法家规则思想的现代转化为核心主线,构建“思想内核—实践延伸—价值落地”的逻辑脉络:
一是思想内核锚定方向:将“规则思想”界定为法家治理思想的起点,明确其“以规范体系立序”的本质,为后续衍生的“法治理念”“治世方略”“刑德协同”提供了逻辑根源。
二是实践延伸分层展开:从“原则—路径—手段”三个维度,拆解规则思想的延伸——“法治理念”回答“以何立序”,解决规则的权威性与普适性问题;“治世方略”回答“如何用规则提效能”,聚焦规则在治理中的落地路径;“刑德协同”回答“如何平衡规则刚性与社会认同”,通过“刑”与“德”互补完善的治理手段,三者共同构成了规则思想的实践体系。
三是价值落地实现转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剥离传统规则思想“服务君权”的局限,结合反电诈立法与道德实践活动,推动“规则”从“约束个体”转化升级为“保障权利”,从“君权工具”转化升级为“全民共识”,将法家规则思想提升为法治建设的文化支撑,完成“传统思想—现代实践—当代价值”的闭环转化。


主编:吴文頗(源自大地),中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兼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委会会长暨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