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回忆
文/张欣
2009年从沈阳来到肇庆,这种体验的对比和感受非常强烈。一个是东北的中心城市辽宁省会,厚重工业感的北方大都会;来的一个是岭南的山水小城,宁静秀美的南方水乡。这种跨越几乎是中国南北文化、气候、生活节奏的一次“切换”。
回想2009年,可能会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感受特别深刻:
1. 气候与环境:从干冷到湿暖,从平原到山水
沈阳(干冷的北国风光),20009年的沈阳,冬天是刻骨铭心的冷,北风凛冽,空气干燥,有集中供暖,室内是温暖的堡垒。城市格局大气开阔,但绿色季节相对较短。肇庆(温润的岭南水乡): 初到肇庆,最直接的冲击一定是气候。冬天温暖湿润,但湿冷是一种魔法攻击,穿再多衣服都觉得冷气往骨头里钻,而且没有集中供暖,室内外温差不大。夏天则漫长、炎热多雨。环境上,最大的惊喜无疑是山水城市的景观。七星岩、鼎湖山、西江水,满眼皆绿,空气清新,与沈阳的平原工业感形成巨大反差。可能会觉得整个人都从“灰蒙蒙”的世界走进了“绿油油”的画卷中。
2. 生活节奏:从“急板”到“行板”
沈阳(紧凑快速): 作为东北最大的城市之一,2009年的沈阳生活节奏已经很快,人们步履匆匆,充满了大城市的紧迫感和活力。 肇庆(悠闲舒适): 2009年的肇庆还是一个典型的慢节奏中小城市。走在街上,人们步伐从容,在公园里喝茶、下棋、散步的人很多,江边总是有悠闲垂钓者。这种“慢”对于刚从大城市来的人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急人”,但慢慢会享受其中,体会到一种“生活”而不是“生存”的滋味。
3. 饮食文化:从浓烈豪放到清淡精致
沈阳(咸香厚重): 东北菜口味偏咸、油稍重,菜码大,充满豪爽之气。炖菜、烧烤、饺子是主角。冬天离不开大白菜和土豆。肇庆(清鲜甘甜): 粤菜(广府菜)追求食材的本味,口味清淡、鲜美。刚到肇庆,可能会觉得菜“没味道”、“太甜了”。肇庆特色的裹蒸粽(超大个,用冬叶包裹)、文㞧鲤、各种河鲜、以及经典的广式早茶(虾饺、烧卖、凤爪),都需要时间慢慢适应和爱上。喝凉茶、煲老火靓汤的文化也完全不同于东北。
4. 语言与文化:从“东北嗑”到“肇庆话”
沈阳(东北官话): 东北话接近普通话,幽默易懂,沟通几乎零障碍。肇庆(粤语方言区): 2009年时,肇庆本地人,尤其是年长一些的,普遍使用粤语(白话),而且带有肇庆本地口音。这对于北方人来说如同天书,初期沟通会非常困难,买个菜、问个路都可能成为挑战。这种语言壁垒带来的孤独感和文化隔阂,可能是初期最大的困难之一。但这也是融入当地文化最有趣的一步。
5. 城市规模与便利度:从“大都会”到“小城”
沈阳(功能齐全的大城市): 2009年的沈阳,大型商场、医院、高校、交通枢纽等资源非常集中和丰富,生活便利度极高。肇庆(发展中的小城): 2009年的肇庆市区(端州、鼎湖)规模不大,可能感觉“一条街就走完了”。当时的商业配套、城市基建与沈阳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好处是生活圈很集中,通勤时间短,不会把生命浪费在堵车上。
初来期(冲击与不适应): 被湿冷和湿热的气候打败,听不懂语言,吃不惯饭菜,觉得城市“小”、“旧”,可能会非常想家,怀念北方的暖气和大碗喝酒的畅快。(发现与探索),开始尝试学习几句粤语,发现早茶的美妙,周末去七星岩爬山、去西江边散步,逐渐爱上这里随处可见的绿色和慢节奏,认识一些新朋友。
融入期(欣赏与归属): 习惯了“煲汤”、“饮茶”,甚至能听懂大部分本地话。开始懂得欣赏岭南文化的美,享受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星湖”的宁静生活。虽然偶尔还是会怀念沈阳的烧烤和雪景,但肇庆已然成为了第二个家。
从2009年到现在,肇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变得更现代化,但那份山水秀美的底蕴始终没变。当年的感受,是一次勇敢的文化跨越,也是一段独特的人生财富。
这些描述能勾起美好的回忆!
作者简介:张欣,辽宁省沈阳市人。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唱歌,喜欢跳舞。
责任编辑:雪莲
排版制作: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