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与解读马学林《十三首诗词中王文祥先生的艺术人生》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16日
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王文祥先生以其特殊身份与卓越成就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曾在中南海工作的毛主席书童,他不仅亲历历史现场,更将领袖的文艺精神化为笔端的永恒律动。诗人马学林于2025年9月16日创作的十三首诗词,以多元文体构筑了一座立体的艺术丰碑,让我们得以透过韵文窥见一位书法大家的生命轨迹与艺术境界。作为毛泽东主席的昔日书童,他不仅是历史现场的亲历者,更是毛体书法艺术的传承者与发扬者。诗人马学林以十三首诗词,多角度、多体裁地赞颂了这位书法大家,构建起一座穿越时空的艺术丰碑。本文将从意象营造、历史纵深、艺术传承与精神境界四个维度等多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一、体裁交响中的多维塑造
1. 这组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体裁的丰富性——四首传统律绝(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与九首词牌(鹧鸪天、翻香令、山花子等)形成复调叙事。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作为开篇,以“中南海里伴先贤”确立历史坐标,颔联“玉管曾知星斗灿,金笺更载岁诗妍”工整对仗,既点明其陪伴领袖的特殊经历,又暗示书法艺术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五律则采用更简练的“下平声七阳韵”,通过“玉管书毛体,金笺耀祖光”的浓缩表达,凸显书法家承前启后的文化使命。
2. 词体部分展现出不同于诗体的叙事张力。《鹧鸪天》以晏几道体婉转述说“万书漫卷承星斗”的恢弘,《翻香令》依苏轼体勾勒“墨海时、笔底起诗笺”的创作情境,《定风波》用欧阳炯体书写“墨海香凝千载后”的历史回响。不同词牌的不同韵律节奏,共同编织出书法家艺术人生的多维面相。
二、意象系统中的精神图谱
1. 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构成了解读王文祥艺术精神的关键密码。“玉管”与“金笺”作为工具性意象,在13首作品中出现7次,象征书法创作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表达的辩证关系。“龙蛇”意象(出现于《翻香令》《念奴娇》等4首作品)既取自传统书论对笔势的比喻,又暗合毛泽东“笔走龙蛇”的书法特征,巧妙连接了师徒二人的艺术渊源。
2.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文意象群的运用:“星斗”出现5次,“星河”“霄汉”各出现2次,与“墨海”“瀚”等地理意象形成天地对照。这种空间建构暗示了王文祥书法艺术的双重维度——既扎根于大地(中南海的工作经历),又向往着星空(艺术追求的永恒性)。《念奴娇》中“笔底星河光转”的瑰丽想象,将墨迹飞白转化为宇宙星辰的运转,堪称意象运用的神来之笔。
三、毛体书艺的薪火相传
1. 作为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传承者,王文祥的特殊性在诗词中得到重点呈现。13首作品中有9首明确提及“毛体”,形成贯穿始终的主题旋律。《七绝》中“毛体薪宣惊世笔”强调其创新性传承;《卜算子》中“毛体续兰章”突出文化接续的使命感;《清平乐》更以“毛体风耀九洲”展现其影响的广度。
2. 诗人特别注重表现毛体书法的美学特质:《山花子》用“银钩妙笔化诗篇”形容其刚柔并济,《定风波》以“银钩铁画铸真诠”强调力透纸背的筋骨。这些描写既符合毛泽东书法“雄强豪放、跌宕起伏”的特征,也暗示王文祥在传承中形成的个人风格——在《浣溪沙》中被称为“墨香长伴圣贤篇”的儒雅气韵。
四、时间维度的永恒追求
1. 这组诗词构建了独特的时间叙事:“春秋”“岁月”等历史性时间与“千载”“万古”等永恒时间交织并置。《五律》中“春秋存壮志,岁月有新章”形成工整对仗,将个人生命历程融入历史长河;《鹧鸪天》结句“光耀常随月色圆”以自然周期的循环暗示艺术生命的永续。
2. 最具深意的是《天仙子》中的“玉管轻挥星斗转”——将书法创作的动作与宇宙运行相联系,赋予艺术创作改变时间流速的超凡力量。这种时空意识的升华,使王文祥的书法实践超越了单纯技艺层面,成为连接历史与永恒、个体与宇宙的精神桥梁。
五、文化基因的双重编码
1. 仔细辨析诗词中的文化符号,可见两个传统的交融:一是“兰台”“芸编”代表的士大夫传统,二是“碧纱橱”、“御帐前”暗示的宫廷记忆。这种双重编码巧妙对应了王文祥的双重身份:既是传统文人书法的继承者,又是红色文化的特殊见证者。《翻香令》中“仰清辉、千载照河山”的表述尤为精妙:“清辉”既指月光(自然意象),可引申为书法艺术的光华(文化意象),更暗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光辉(政治意象)。这种多重意象的叠加,使王文祥的艺术人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变迁的微观缩影。
2. 透过这十三首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家的个人成就,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典型范式。王文祥先生从“书童”到“书法家”的身份转化,从“侍墨”到“创变”的艺术升华,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马学林的诗词创作本身也构成有趣的文化现象——用传统韵文形式歌颂当代艺术家,这种古今对话的尝试,恰与王文祥的艺术实践形成互文对照。在数字技术重构书写方式的今天,王文祥坚守毛体书法的精神更显珍贵。这些诗词提醒我们注意:毛笔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墨迹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历史记忆的物质呈现。正如《七律》结句所预言:“文光永耀岭峰巅”——这种照耀既是空间上的艺术高度,也是时间上的文明延续。
六、意象系统的构建:墨香剑魄与星河气象
1. 这组诗词还构建了一套层次丰富的意象系统,核心围绕“翰墨”展开,却延伸出宏大的宇宙图景。在《七律》中,“玉管曾知星斗灿,金笺更载岁诗妍”以玉管感知星斗、金笺承载岁月,将书写工具与天文时空相联结,暗示书法艺术贯通天人的特质。《念奴娇》中“万卷龙蛇腾墨海,笔底星河光转”更是以泼墨之势将书法提升至宇宙运动的维度——墨海翻涌、龙蛇腾跃、星河流转,这些意象既是对毛体书法大气磅礴风格的隐喻,也是对王文祥艺术境界的升华。
2. 兵器意象与书写工具的融合尤为精妙。《鹧鸪天》中的“银钩铁画见真宣”将笔划化作银钩铁画,既传承了传统书论中“铁画银钩”的美学概念,又暗合毛泽东诗词中“剑魄诗心”的精神气质。这种意象组合不仅凸显了毛体书法的骨力雄健,更揭示了书法艺术中刚柔并济的美学真谛。
七、历史记忆的复现:中南海岁月与精神谱系
1. 诗词通过“中南海”“瀛台”“碧纱橱”“御帐”等空间意象,不断唤醒特殊的历史记忆。《七绝》开篇“中南海里伴红霞”以霞光辉映的政治空间,将书童经历诗化为神圣的朝霞之旅;《翻香令》中“芸窗曾侍圣贤边”则以“芸编”(书籍)为媒介,构建起跨越阶层的文化对话。这些诗词并非简单追忆往事,而是通过“伴先贤”、“理芸编”、“侍圣贤”等场景,强调王文祥在精神层面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承接。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毛体”书写的精神阐释。《五律》中“玉管书毛体,金笺耀祖光”将个人艺术实践与民族文化传承相联结;《定风波》中“翰苑承风毛体韵,殊震!”更以雷霆之喻,强调这种书写风格的精神震撼力。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王文祥的毛体书法不仅是形式摹写,更是对毛泽东汪洋恣肆的革命浪漫主义文风的视觉化再现。
八、艺术谱系的接续:从兰台传统到毛体新境
1. 这组诗词精心构建了中国书法的传承谱系。《七律》中“志继兰台续雅篇”的“兰台”既是汉代宫廷藏书机构,更象征官方书法正统;而“书承毛体传神韵”则确立了毛体在书法史上的新传统。这种表述颇具匠心:将毛泽东书法纳入从兰台、帖学到碑学的大传统中,同时又突出其革命性创新。
2. 在技艺传承的描写上,《浣溪沙》中“毛体薪宣惊艺苑”的“薪宣”二字尤见功力——既指宣纸承载的笔墨薪火,又暗含“薪尽火传”的文化传承哲学。《卜算子》下阕“铁画银钩见匠心”则回归到书法本质语言,强调在形式锤炼中体现的工匠精神与艺术智慧。这种双重视角使王文祥的书法成就既植根于千年传统,又闪耀着时代创新的光芒。
九、时空维度的拓展:千载文光与寰宇辉耀
1. 诗词通过多重时间尺度的交错,构建起永恒的艺术价值坐标。《五绝》结句“文星千载知”以千年为度量单位;《天仙子》中“笔底波涛惊墨苑”则以瞬间动势凝聚永恒;《清平乐》更突破地理限制:“墨韵长流天地,文光永耀寰球”,使书法艺术成为超越民族的人类精神财富。
2. 这种时空拓展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山花子》下阕“墨海香凝千载韵,耀人寰”将墨香转化为可穿越千年的时间载体,而“耀人寰”三字则展露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宏大愿景。在这些词句中,王文祥的个体艺术实践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现代传播的微观缩影。
结语:诗书合璧的文化叙事
1. 马学林这组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艺术家的礼赞,更在于构建了一种“诗书合璧”的当代文化叙事模式。十三首作品采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严格遵循传统格律,却在内容上表现现代人物的艺术实践,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对话本身就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诗意象征。
2. 通过这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家的艺术人生,更是中国书法从宫廷到民间、从传统到现代的精神脉络。王文祥作为特殊历史身份的艺术家,他的笔墨既带着中南海的晨曦露水,又浸润着民间社会的烟火气息;既传承着毛体书法的革命豪情,又延续着千年翰墨的文脉清香。而马学林的诗词,正是用中华文化最典雅的语言形式,为这种多元融合的艺术人生作出了最动人的注脚。
3. 在数字技术重构书写方式的今天,这组诗词提醒我们:毛笔或许已退出日常书写,但毛笔所承载的文化精神——那种融个人修养、美学追求与天地观照于一体的艺术哲学,依然值得被铭记与传承。王文祥的毛笔不仅书写着文字,更书写着一段跨越世纪的文化传奇;而马学林的诗词,让这段传奇在平仄韵律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4. 当我们在2025年重读这组作品,或许更能体会诗人选择用十三首诗词构成系列的深意:十三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圆满,而多种文体的组合恰似书法艺术中的“永字八法”——以有限法度创造无限可能。王文祥先生的书法人生,正是用永恒的笔墨,书写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奇。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