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苍生录》第五辑又要出版了,这将给广大征文参与者和所有关注此项活动的朋友,带来新的期盼和欣喜。5年有1825天,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经历5轮春夏秋冬的广袤田畴,能生长出20季瓜果稻黍,而我们也收获了沉甸甸的130万粒闪光的汉字。屈指算来,已有300多位来自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为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心声,这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
在和平环境里,人们要实现自己的某个希望或心愿,本不应该是一件难事,但若被一个金钱与权力至上的社会环境所扭曲时,却往往成了奢望和梦想。在大多情况下,我们作为孤立的个体,是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营造一个空间,去安放我们的理想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苍生杯”征文和编选《苍生录》的实践活动,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通过网上征稿的形式,搭建一个安放自己与众多普通百姓寄予某种希望的平台。这种希望不是金钱和物质,是属于自己的精神享受;这个平台不是华丽的舞台,是根植于黄土、催生万物的亿万劳动者广阔的胸襟。
有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沿海地区是5.9年,内陆企业为2.7年。此时提出这么一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是因为在当下都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舆论环境里,“快挣钱、挣大钱”意识充斥着人们的欲望,有谁还会沉下心来把企业当作事业或者生命来经营呢?应该承认,想做成一家“百年老店”型企业,的确要经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就像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十之八九是难以成功的。除非把写作看成是崇高的精神寄托,或者以写作来愉悦心灵的人,才会锲而不舍且乐此不疲!
《苍生录》已经走过了5年历程,她的成长,多少说明我们征文活动的宗旨和运作模式,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也是广受欢迎的。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作者参与其中,使创作队伍不断扩大、选发作品的质量稳步提高。
相比之前,本届征文的稿源区域又有扩大,除了以往的内地省份外,还有来自雪域西藏和大洋彼岸的美国。稿件如涓涓细流,承载着作者的人生历程和喜怒哀乐,从海角天涯潺潺汇拢,令人惊喜又令人感动。本届征文质量与往届相比,看得出有明显提高,题材也更广泛,均突破了前四辑的格局和范围,实在可喜可贺。
千百年来,老百姓只是生产工具,图的就是个衣食温饱;如今的芸芸众生,不仅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作出了撼人心魄的文学精品。我殷切期望编创双方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将“苍生杯”征文持续下去,把记录当代苍生的真实生活,当作我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把不断成长壮大的作者群体视为我们的共同生命。
向5年来所有参与和关注征文活动的劳动者们,特别是主持编选工作的冷慰怀先生和分文不取的历届评委,致以深切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刘 海 2015年8月10日
歌自肺腑出,泪为苍生落(后记)
冷慰怀
面对上千份来稿没完没了地筛选、阅读,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且不说白天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即便是晚上,被窗外吼声震天的载重卡车来来往往反复碾压着听觉,更是令人气闷交加。不过,有时候阅稿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当我读到一篇让我动情的好稿,总会在心里暗暗对作者说:谢谢你,素未谋面的朋友!这样的情形在审阅本届征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而且每出现一次,我的心里就多了一层自信——第五辑《苍生录》的整体质量,看来又有提高!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一篇描写72岁华山挑夫的散文。作者在游览途中遇到了“当挑夫已经40多年”的程余粮,于是顿生敬意,且禁不住为这位老哥年过古稀还在以苦力为营生唏嘘不已。
紧接着,我又被一位高考落榜外出谋生者的顽强乐观精神所打动。他修路、卖菜、做工、失业、再做工,然后当调度、跑销售,始终牢牢掌稳着人生的轮舵,在挫折中树目标,在艰辛中求进取,经过28年打拼,终于修成正果。
没多久,一份发自美国的稿件赫然在案。作者是一名年近古稀的女性,她在异国照顾自己的孙辈,偶然得知“苍生杯”征文的消息,于是欣然参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重组家庭的悲欢离合,揭露了极左路线的残酷,歌颂了革命前辈的坚定信仰和顽强斗志。
一篇工厂女工实写工伤事故的来稿,让我久久为之动容——谁说和平年代没有牺牲?谁说只有军人才是战士?那位在机台边殉职的师傅,不就是亿万工人甘于平凡、勇于献身的缩影和写照吗?而失去了丈夫的工人妻子,却用“家里、车间还有他存在过的温度和影子,每天我都能走在他走过的脚印上,呼吸着他呼吸过的空气”这种思维来悼念、缅怀亲人,这是何等的高尚和可敬!
《暗影》是一篇富有戏剧效果的来稿,把制假、贩假,以假乱真、真假难辨,为假疏通、因假生财,“明知是假冒、偏尊假为神”等等睁一眼闭一眼的黑市交易,搬上了舞台。而作者又不只是旁观者,他也在这部错综复杂的利益戏里面,出演了一个角色,一如说出身穿“新衣”的皇帝原本就是裸体的那个小孩。字里行间,既有伴随痛心而生、对道德滑坡的反思和调侃,也有愧疚中的自我解嘲和解脱。
让我感动的还有:江山市那位爱生如子的刘副校长;“结拜为兄弟,并且手牵手共同树立了一个梦想”的3名西藏小学生;“妈妈过世3年后,领着新婚妻子跪在妈妈墓前的下窑汉;在单位饿晕了被抬回家里,仍然对儿子咧嘴笑了笑的孙师傅;因出身富农不得不违心嫁给“老鬼”,年仅58岁就撒手人寰的珍姐;一家5口的吃穿用度,柴米油盐酱醋茶,身上穿的,床上铺盖,全由她一个人默默操持的“贤妻”;一位被山洪冲垮了房屋、只剩一隅墙角可以遮挡风雨的老农民,错把作者当成了能为其排忧解难的“大官”,从而引发作者想到“该努力为他们做点什么了”的惊心一跪……
有一篇赶在征文截稿前投来的《我的人生大学》,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当我读到她10岁成为“家庭主妇”,后来又亲手撕碎了美梦成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的心颤抖了。但她不畏贫穷和艰辛,靠着百折不挠的勤奋和执着,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多么可敬的劳苦百姓!多么感人的大众苍生!这些文字,无不原汁原味记录了当代百姓比树叶还稠的日子里,那些不可复制的珍贵片段。无论它们是获了奖或没获奖,无论是获了大奖还是小奖,我以为都是作者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页。面对艰辛他们从不避让退缩悲观厌世,身陷困境他们无职无权却能顶天立地迎难而上,身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怎能不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然而,这眼泪绝不仅仅是同情和怜悯,更有被自强不息信念激发的振奋,也有受迎难而上斗志感召的钦佩。
歌自肺腑出,泪为苍生落。我相信,作者、编者和读者,皆因同属社会底层之平民,一定会在品味《苍生录》的过程中,引发牵肝动肠的共鸣。
2015年8月18日
第五届“苍生杯”全国有奖征文评委简介
艺辛 本名梅意辛,1953年生,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个人著作11部。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2009年获河南省政府第五届文艺成果奖和“洛阳市优秀专家”称号。退休前任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牡丹》杂志主编。
刘建超 1959年生,河南伊川人,下过乡,当过兵,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洛阳写作学会副会长,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上百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余篇,百余篇作品被各类选刊转载,并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等多种权威选本。出版个人著作8部;曾荣获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两届)和“小小说金牌作家奖”;多篇小小说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并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小小说集《没有年代的故事》获2009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李少咏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人,生于1965年,2006年从周口师院调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2008年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现为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有诗歌、散文及评论等上百万字作品,散见全国各级报刊。
赵小江 1962年出生于武汉市,1984年毕业于空军工程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考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年任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2010年退役,受聘于沈阳军区白山出版社,任副总编。现为洛阳市台联会名誉会长,河南省政协委员。出版译著、教材和词典有:《寻找猛犸的人》、《强者为王》;《英汉双解新华字典》、《Cobuild高阶英汉词典》、《英汉双解学生词典》;《学生英语语法精要》、《媒体英语词汇速查手册》。
姚智清 女,1965年生于洛阳,山东莘县人,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方言、修辞学等。在《洛阳晚报》开设有《老洛阳话》专栏,有论文、评论、散文等数十篇发表于《人民日报》《红楼梦研究》等报刊杂志。
刘 海 1951年生于河南封丘,幼年随父母定居洛阳,当过兵,在某大型企业做过锻工,爱好文史,为人讲究信誉。20多年前用2000元起家创办企业,现任洛阳华海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系连续五届“苍生杯”征文的全额出资人。
冷慰怀 1945年生,江西宜春人,编辑职称。1983年开始业余创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作品400余万字,获《光明日报》《诗刊》等各类级别赛事奖项30余次,已出版个人著作10部约180万字。曾受聘为《洛阳晚报》特约编辑、广东《鹤山报》《惠阳报》《大亚湾报》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惠州日报》总校审。自2010年起连续主编七届“苍生杯”全国征文优秀作品选《苍生录》共7辑 200万字。
7名评委合分统计一览表,获奖名次按相加分排序选取。
参加颁奖活动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