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山县是山东分局与冀鲁豫边区党委以至延安的重要秘密交通线路之一。1942年,由于环境恶化,峰山县境成为重要交通线,许多重要文件的传递及干部的来往必经峰山县境,从三区东马庄(王兆乾家)东越津浦铁路至泰历县的交通线段尤为重要。为保证交通线路畅通,县委、县政府调魏守禄任县大队二连连长,金鲁峰(时名吴泰)任指导员,率队专做保卫交通线的工作。
1942年冬,营长赵树金由延安带中央文件至峰山县,侯筱章派金鲁峰护送,由黑峪出发,越过铁路,经六区黄家峪,安全抵达泰北独立营,交副营长张超。时隔不久四百余名营职以上干部,编为四个中队,由鲁中经峰山县到延安学习。峰山县大队派一个连护送,过铁路直至黄河西之长清县。当时,县内过铁路必经两条线:一条是由六区的南五庄经上、下龙化村,孙庄过铁路,走红石岭、车箱峪、黄家峪至泰历县;一条由南五庄经茶棚过铁路,走丁庄、岳庄、黄家峪至泰历县。
日伪曾在徐毛、张夏、金庄、红石岭等村收买笼络11人,组成特务队,妄图破坏交通线。南五庄党支部获悉后报告上级, 1943年1月,峰山县大队派二连将11名特务全部抓获,从而保证了交通线路安全。这条交通线从建立到抗日战争胜利,所护送的干部、文件,风雨无阻,从未出现差错。
县委贯彻刘少奇的指示 9月,刘少奇由山东分局返回延安途中,中旬到达冀鲁豫边区中心区,就革命战略和策略、当前工作、群众运动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10月,峰山县委学习上级的指示,主要是:在对敌斗争中,要牢牢掌握把矛头对准日军和死心塌地为日军效劳的汉奸;对伪军要以政治瓦解和争取为主;要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必须开展减租减息:大力开展生产救灾,满足基本群众的切身利益等。峰山县委将上级的指示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好抗日斗争各项工作,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做到了“区不离区,县不离县",顽强坚持抗日斗争。
开展小部队活动 县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小部队活动的通知和冀鲁豫边区党委《关于小队部建设问题》的指示,将县大队各连基本上以班为单位,撤排编为小部队。同时,党政军干部统一编队,化整为零,开展小部队活动。实行“敌进我进”的策略,深入各区乡村活动。为加强对小部队活动的统一领导,做到“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县委、县政府、县大队负责人分片带队。张澄秋、宋洋池、侯筱章与县党政机关带一连(机枪班和一个排)、二连,在二、三、七区活动;总支书记彭名川带三连在铁路以东的三、六、九区活动;县委书记尹笠夫、组织部长张立信及大队特派员张荣光、一连指导员张鹏,带一连两个排在一、四、五区活动;县大队四连在七、八、十区活动,尹笠夫、张立信、张澄秋、宋畔池、侯筱章五人,保持经常联系,及时集合研究,对日伪情况、小部队活动情况分析研究,以决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每个小部队配有政治、文化干事,精干灵活;除锄奸反特外,大量进行组织、宣传群众的工作、争取瓦解日伪军的工作和改造乡村伪政权工作。各支小部队都成为武装工作队,党政军民各项工作综合开展。活动范围扩大至四、六区,直至五区和济南近郊。确保了峰山县地下秘密通道的畅通。全县50余个村庄(含日伪据点驻村)都能进驻,都能开展工作,实现了“有敌人、无敌区"。小部队活动开创了峰山县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中共泰西地委书记袁振到峰山县检查工作时,称赞小部队活动开展得好,切实贯彻执行了“隐蔽精干”的斗争策略,有效地保存了党政军群骨干力量,保证了秘密通道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