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成为重塑国防力量格局的核心变量,青年一代则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未来希望与战略储备。第五届全国青年大学生数字国防教育创新创意大赛以“创新引领未来,共筑国防之盾”为主题,搭建起理论与实践、创意与实战的衔接桥梁,其对大学生群体的意义,既是国防能力培育的“实战练兵台”,更是国防人才储备的“战略强磁场”,深度契合新时代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需求。
从能力培养与实战需求精准对接维度看,大赛八大赛道紧扣现代国防作战体系的关键场景,推动大学生创新实践从“理论推演”向“实战破题”转变,直接指向国防建设的现实短板。机器人创新设计赛道聚焦“高原边境无人巡逻”“复杂战场排爆清障”等实战需求,要求参赛者以文字明确任务流程、以视频演示操作实效,倒逼机械设计与边防战术深度融合;AI军事应用赛道立足“战场多源情报快速甄别”“小规模作战单元动态协同”等战术痛点,鼓励基于公开兵棋推演软件提出创新方案,无需追求技术深度,却需精准匹配作战指挥的实际需求;无人装备设计赛道则围绕“海岛物资精准投送”“敌后隐蔽侦察取证”等任务场景,从飞行模式优化到智能交互设计,均需以提升军事任务效能为核心目标。这种“需求导向”的创新模式,不仅锤炼了大学生的工程思维、系统设计与战术适配能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认知“国防科技的本质是实战科技”,为未来投身国防领域奠定“实战化”能力基础。
从国防意识培育与沉浸式实践深度融合层面讲,大赛突破传统国防教育“单向灌输”的局限,推动大学生从“国防认知者”转变为“国防传播者”,实现国防精神的内化与外化。国防视觉传达赛道要求以“边防战士戍边日常”“武器装备发展历程”为主题,通过动态海报、数据可视化等形式,将宏大国防主题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视觉语言,在设计中深化对国防责任的认知;国防文化创意赛道倡导将“抗美援朝英雄事迹”“航天精神内核”融入徽章、T恤、军事主题玩具等文创产品,让军事符号与历史记忆成为可触摸、可传播的文化载体,在创作中传承国防文化;国防叙事艺术赛道允许以短视频、漫画、数字音乐等形式讲述“新时代军人护航故事”“国防科技突破历程”,在叙事中传递家国情怀。这种沉浸式参与,让国防意识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表达”,当学生为还原历史场景查阅军事史料、为展现军人风貌走访退役军人时,国防精神已深度融入价值观,激发起发自内心的使命担当与家国认同。
从青年优势与国防创新战略互补角度分析,大赛精准挖掘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原生优势,为传统国防领域注入“数字化、年轻化”创新动能,形成“青年创新优势”与“国防传统需求”的战略互补。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对数字孪生、三维建模、短视频剪辑等工具的熟练运用,恰好契合现代国防“数字化转型、可视化指挥”的发展趋势。在数字孪生与未来战场模拟赛道,学生可凭借对虚拟场景搭建工具的熟练度,快速构建“城市巷战”“山地攻防”等战场模型,设计更符合年轻一代操作习惯的情报展示界面与交互方式,其创意往往能打破传统军事模拟的思维定式;国防叙事艺术赛道中,学生擅长的短视频、数字音乐等传播形式,能让国防故事突破传统媒体边界,在青年群体中形成“裂变式传播”,提升国防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这种战略互补,不仅让大赛作品更具创新力与传播力,更推动国防领域与青年群体形成“双向赋能”,让国防创新更贴近时代需求、更契合未来趋势。
从国防人才储备与长远战略布局视角看,大赛是筛选、培育未来国防建设者的“战略强磁场”,为国防事业储备高素质青年人才。参赛人群覆盖专科至博士阶段学生,同时吸纳高校教师、军事爱好者组成多元化团队——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确保创新方向的科学性,学生的创新活力提供突破传统的思路,军事爱好者的场景认知保障方案的战术适配性,三者形成“产学研用”联动雏形,让创意更易向实战转化。这种多元协作不仅能催生优质创新方案,更能让有潜力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今天在AI军事应用赛道提交作战流程创意的学生,未来可能成为军事智能领域的研发骨干;在无人装备赛道设计外观方案的学生,或许会参与下一代军用无人机的战术适配研发。更重要的是,大赛让大学生提前接触国防领域的核心需求与发展方向,明确个人专业与国防建设的结合点,为毕业后投身国防科技、军事科研、国防教育等领域埋下“战略种子”,有效缓解高端国防创新人才的储备压力,为国防事业凝聚起可持续的青年力量。
对大学生而言,参与此次大赛不仅是一次竞技,更是一场“国防认知与个人成长”的战略蜕变。它让学生在创新中理解国防的“实战属性”,在创作中感受国防的“精神力量”,在协作中找到个人与国家的“价值联结”。从长远看,这类赛事的持续举办,必将培育出一批既懂科技、又懂战术,既具创新能力、又具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国防建设者,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筑牢“青年根基”,为共筑国防之盾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能”,成为推动我国国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作者:郭卫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