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杉礼赞
文/宫正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小见大,从常见的水杉中挖掘出深刻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其一,结构层层递进,脉络清晰自然。文章以 “水杉”为线索,先介绍其“世界珍稀树种”“植物活化石”的生物学属性,点明其耐寒、高大的特质;再聚焦四季姿态,用“春日绿装”“夏日浓荫”“秋日彩衣”“冬日傲雪”的生动描写,赋予水杉“不屈风骨 的精神内核;随后借茅盾《白杨礼赞》类比,勾连 家乡送别”的个人情感,让物象与乡愁共振;最终延伸至九三大阅兵的解放军形象,将“水杉坚守”与 “战士忠诚”无缝衔接,层层升级至“学习精神、铸就新时代”的立意,逻辑链条完整且不生硬。其二,托物言志见真章,联想贴合不牵强。作者未停留在对水杉的浅层赞美,而是紧扣其“笔直向上”“耐严寒”“守岗位”的特质,先类比白杨的“不择土壤、努力生长”,再关联解放军“身姿笔挺、坚守阵地”的形象——水杉“扎根土壤”对应战士“扎根忠诚”,水杉“扛积雪”对应战士“御风雨”,物象与象征对象的特质高度契合,避免 “为赋新词强比附”的尴尬,让“礼赞”既有具象依托,又有精神深度。其三,情感真挚动人,个人体验勾连家国。文中“离开家乡时的酸楚”“回家时的愉悦振奋”,以个人视角赋予水杉“乡愁载体 的温度,让冰冷的植物成为情感纽带;而对解放军“用青春筑钢铁长城”的描写,又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两种情感交织自然,既让读者共情“乡愁”,又能共鸣“家国担当”,使文章兼具“小我”的细腻与“大我”的厚重。【编辑:纪昀清】
在广阔无垠的关中平原上,道路两旁随处可以看到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水杉。它是世界上四大珍稀树种之一,与红豆杉、银杏、金钱松等并列为珍贵树种。它以其独特的身姿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它是植物界的“活化石”,见证了地球上生命起源与自然界植物进化无数次时代的更迭,熬过了第四纪冰川的酷寒,在全球众多物种消逝时,倔强地在中国的大地上保存了种群。
水杉树,是水杉科水杉属的落叶乔木,属落叶型的针叶树种之一。树体高大,枝叶繁茂,叶片对生。它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能耐零下20℃的低温,生长最高度达35米左右。木质细软,纹理美观,耐腐性强,是做木工家具的上等木材。
水杉树干笔直,努力向上生长,直指云霄,从不向外界压力低头。春日里,新生的叶片翠绿欲滴,紧密排列,为枝干披上鲜嫩的绿装,彰显着生命的蓬勃与活力;夏日炎炎,它们撑起繁茂的枝叶,交织成一片浓荫,为过路人遮挡炽热的骄阳,带来丝丝清凉;秋天,水杉换上一身斑斓的彩衣,枝叶愈发繁茂,展示着成熟的魅力;即便在严寒的冬日,当皑皑白雪覆盖时,它们依旧傲立不衰,用挺拔的枝干扛起厚重的积雪,彰显着不屈的风骨。无论四季如何轮转,水杉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承受着自然的考验,从不叫苦叫累。
我们曾经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学习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在西北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白杨树那高大挺拔的身躯令人们赞叹,他不择贫脊的土壤,随处可见,只要根扎哪里,哪里就是它的家,不管风霜雨雪、炎暑寒冬,努力生长。而水杉也和白杨一样,具备其所有的特点和挺拔高耸、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每当我出外务工离开家乡时,走在家乡那宽敞的尚九路上,看着路旁为我送行的那两排高大笔直的水杉,心里产生了那种说不出的酸楚。那种恋恋不舍的告别成为思念中最难忘记的伤痛。每当我从西宝线上经过或从外地回家,老远就会望见那高大的水杉树,想到马上与久别亲人团聚,我的心情便十分愉悦,精神也为之振奋,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心里默默地庆幸回家的感觉真好。
凝视着路旁这些高大挺拔的水杉,我的思绪不禁联想到九三大阅兵的盛大场景,人民解放军战士们昂首阔步,从天安门前整齐走过的那一刻。他们身姿笔挺、步调一致,每一步都踏出了坚定的力量,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忠诚与坚毅,那挺直的腰杆和眼前的水杉树竟有着惊人的相似。水杉扎根土壤,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坚守;战士们把根扎进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里,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守护人民的安宁,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不畏艰难险阻,用青春和热血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他们就像边防线上屹立的哨兵,不惧严寒酷暑,不顾风沙雨雪,坚守阵地,保卫祖国每一寸土地,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边防事业。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边疆,从辽阔海洋到苍茫高原,只要祖国和人民有需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奔赴第一线,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牢记心间,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我们要宣传和学习水杉的这种精神——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顽强生长、永不言败的精神;更要向解放军战士看齐,学习他们忠于人民、忠诚于党的高尚品质。在生活的道路上,无论遭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挑战,都要坚守初心,挺直脊梁,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让水杉精神与战士品质在我们生命中绽放光茫,共同铸就一个更加坚韧、更加富强、更加和平美好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宫正杰,周至县九峰镇永丰村人。生于1967年4月。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农民,主要从事中医药工作,酷爱文学,首阳山魁星文学社社长,周至县作协会员。曾编辑出版了《三十年同学情》《怀念我的父亲》《乡吟》等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