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八十三)
——淮剧:苦与甜的唱腔
□ 童年(安徽)
一
泗州梆子戏
敲落淮河的霜
苦腔,从芦苇荡里钻出来
像逃荒人的脚,在冻土上
磨出茧
盐卤味的泪,泡软了
戏词里的月
甜腔是春汛漫过堤岸
采菱女的笑,缠在
乌篷船的缆
老戏骨,抖开水袖
一半是灾年的糠
一半是丰年的棉
二
戏台搭在龙王庙前
苦调,顺着淮水淌——
逃荒的娘,把娃
揣进破袄
戏词里的饿呵,比真饿
还硌牙
甜腔是新麦堆成了山
锣鼓敲醒晒谷场
小媳妇唱《蓝桥会》
水袖扫过的地方,野花
开满滩
三
老弦拉出淮河弯
苦腔,是纤夫的绳呵
勒进骨血
“十年九涝”的咒,在戏文里
打转转
台下的泪,比台上的雨
还苦咸
甜腔是渡船摇来暖
渔火,映着新嫁娘的脸
《赵五娘》的尾音,拐过芦苇滩
日子就有了
蜜的甜
四
戏本子发黄,记着几多苦呵
逃荒人的脚印,叠在
戏台上
苦腔,是冻裂的河,冰下
藏着一声呐喊
老艺人的喉结,滚过
灾年的寒
甜腔是春燕啄新泥
稻花香,漫过戏台基石
《珍珠塔》里的笑,落进
茶碗里
苦过的人呀,才懂甜的
金贵
五
淮河的浪,打湿戏装
苦腔是讨饭的碗呵
盛着内伤
“卖女”的戏码,演一次
哭一场
台下的布鞋,沾着逃荒的糠
甜腔是粮仓堆到梁
唢呐吹得麦浪晃
小旦使劲甩开水袖唱
好日子,比戏里
还亮堂
六
老戏台的砖石,沁着苦
苦腔是病娘的咳,缠在
戏词深处
荒年的草,从戏台缝里
长出来
戏里的饿,啃着台下人肚皮
甜腔是新酒满酒壶
戏里的喜,漫过淮河古渡
《梁山伯》的甜,藏在化蝶处
苦尽的甜
才叫真幸福呵
七
梆子声硬朗,敲碎苦
苦腔是纤夫的汗呀,滴进
淮河泥土
“水漫家园”的淮戏,唱得
云也哭
台下的娃,抱着空碗数
甜腔是稻穗压弯株
锣鼓响得人心舒
老旦唱《打金枝》
甜从苦里来
那才,够足
八
戏文里的苦,结着霜
苦腔是逃荒人的本腔
带着凉
破棉袄裹着的寒,在戏里淌
台下的风雨
都带着糠
甜腔是暖阳照满水塘
采菱的歌,顺着水淌
花旦的笑
落在船板上
苦过的淮河呵,才懂
甜的长
九
老弦绷得紧,第一声
就弹出苦
苦腔是寡妇的泪呀,滴在
戏布上
“卖子”的戏,演得肝肠露
台下的灯和石子
都透着苦
甜腔是新棉暖着房屋
戏里的福
漫过门槛处
《天仙配》的甜,牵着云与雾
苦尽甜来呀,才是
人间正路
十
淮河的水,泡着戏
苦腔是灾年的雨
下个没底
戏里的人,逃荒没处去
台下的饿
比戏里还真
更急
甜腔是麦浪翻着喜
戏里的甜,沾着新米香气
老生的唱,落进炊烟里
苦过的日子,甜得
才更有力
十一
戏台的角,挂着苦
苦腔是乞丐的讨,带着土
“荒年”的戏
每句都唱得人心堵
台下的粥呀
都掺着麸
甜腔是灯笼红满路
戏里的乐,绕着梁柱
小旦的舞
踩着幸福步
苦尽的甜呵,才叫
真满足
十二
老艺人的喉头,藏着苦
苦腔是淮河的浪,撞着土
“离乡”的戏,唱得
鱼鸟也哭
台下的鞋
沾着逃荒的土
甜腔是高楼盖着福
戏里的甜,漫过田埂处
《女驸马》的笑,落在红烛
苦过的人生呵,甜得
才更刻骨
十三
淮河的苦,是麦芒上的冻霜
戏词里的饿,咬着
逃荒人的肠
苦腔爬过冻土,像草的倔强
甜是春麦堆成的山,顶着太阳
戏台是泥土做的床
苦与甜
都在弦上淌
麦浪里的甜,裹着苦的香味
淮剧的腔
永远是淮河的心脏
十四
苦腔是乡愁里的底霜
裹着逃荒人的浪
戏词里的淮河
在喉间烫
甜,是归乡的麦香
漫过旧巷
戏台是记忆的窗
苦与甜,都在戏里裹藏
水袖扫过的岁月
凉了又烫
淮剧的纯腔呵,是乡愁的娘
十五
苦是淮河的冻,咬着戏的骨
苦腔是饿的呐喊,从戏里
喷出
盐卤味的泪水呵
泡软了戏布
甜是稻穗的金,压弯了
泥泞的路
戏台是大地的书
书写着
苦与甜的注
淮剧的腔,是生命的大鼓
敲着苦,更敲着甜的福
十六
苦腔是淮河的低语
藏着渴望
戏里的苦,是存在的光
甜是春的呼吸,漫过戏场
那裹着苦的香,在弦上
静静流淌
戏台是沉默的墙
记着所有苦与甜的过往
淮剧的腔
是灵魂的咏叹
唱着苦,也唱着甜的亮
十七
淮河人的苦,凝在
戏词里的沧桑
苦腔漫过芦苇,带着
几多悲凉
老艺人的喉,裹着灾年的
旧伤
甜是新麦的香呵,漫过
淮戏场
水袖扫过的地方
苦与甜,都成了光
淮剧的腔,每个字都是
岁月的酿
苦尽甜来,醉了淮河浪
十八
苦是神祇撒的寒霜
落在淮剧的腔
苦腔叩着的冻土
好像祈的祥
甜是神的恩赐呵,漫过
打麦场
戏台是神的堂
苦与甜,都在弦上藏
淮剧的腔,真是神的唱
呵护着淮河,也护着
人间的光
十九
苦腔是淮河的泪呀
泡着灾年的霜
戏台上的逃荒人,扛着
破棉袄的寒凉
弦子拉得直发颤,像冻裂的
河床
每一句苦呀,都咬着
土地的伤
甜腔是春汛漫过堤岸的浪
新麦的香,裹着戏词
飘向远方
老艺人抖开水袖,露出
补丁里的亮
苦过的喉咙呀,唱的甜
才更响
二十
苦是戏台下的糙米粥
掺着糠
苦腔是卖花姑娘冻裂的手掌
戏文里的饿
从没有如此张扬
就像这汤汤淮水,慢悠悠淌
甜是茶馆里的芝麻糖
始终沾着香
甜腔是采菱女的欢笑
落在船桨上
水袖扫过茶桌,带起
半壶烫
淮剧的甜呵,软乎乎
贴在心上
二十一
苦是敌机掠过戏台的阴影
苦腔,是军粮袋里
漏的几粒碎米
弦子在颤抖,像穷人
攥紧的拳头
每一声唱,都顶着
生存的重压
甜是解放后晒谷场的阳光
甜腔,是孩子们
抱着新馍
端着饺子的欢喜
锣鼓敲得响亮,像是敲碎
那苦难的墙
淮剧的腔呀,是淮河人
站起来的底气
二十二
苦腔是寡妇黑布衫上的褶皱
戏词里的泪
比淮河的水还稠
老戏台的砖,记着多少
生离死别呵
每一段苦,都刻着
岁月的锈痕
甜腔是新娘红盖头下的温柔
甜是分田时
握在手里的锄头
水袖拂过新麦,像拂过
希望的红绸
淮剧的甜呵,是苦日子
熬出的油
二十三
苦是老弦上的痒,沾着
旧时光
苦腔漫过芦苇荡
带着淮水的凉
戏台上的破棉袄,裹着
灾年的慌
每一声唱呵,都贴着
土地的腔
甜是新稻堆的浪,闪着
金太阳
甜腔绕着乌篷船,沾着
菱角的香
水袖舞过春塘
惊起白鸟在天空高翔
淮剧的甜呵,是苦
酿出的糖
二十四
苦是神祇降下的试炼
藏在底腔里
苦腔叩击冻土,像祈雨的
祭礼
老艺人闭眼轻唱,喉结滚过
苦难的密语
每一句,都连着天地的呼吸
甜是神明赐的恩典,漫在
淮戏里
甜腔缠着稻穗,像阳光
织的嫁衣
戏台前的烛火,映着
合十的手臂
淮剧的甜呵,是苦
结出的蜜
二十五
苦是淮河浪拍碎堤坝的狂
苦腔是纤夫勒进肩的绳
绷得慌
戏词里的饿,没弯过
真正的脊梁
每一声吼,都顶着
风雨的撞
甜是炸响的礼炮,震得
戏台晃荡
甜腔是粮车压弯车辕的亮
老生甩着髯口,唱得山河晃
淮剧的甜呵,硬朗朗
透着刚
二十六
苦是戏本子里泛黄的“逃荒”
苦腔是老母亲
特意缝在鞋底的伤
台下的泪,悄悄打湿粗布裳
每一段回忆
都裹着旧时光难忘的凉
甜是孙子递来的热汤
暖着肠
甜腔是新戏台挂的
红灯笼
水袖擦过眼角,藏起半分烫
淮剧的甜呵,是苦难
揉成的糖
二十七
苦是淮河千年的涝,浸着
说不尽的沧桑
苦腔是百万支前队伍的
脚掌
戏台上的粮车,压着
华夏民族的希望
每一声苦,都扛着家国的殇
甜是新中国升起的朝阳
甜腔是丰收时锣鼓的欢唱
水袖展开
像铺开的新章
淮剧的甜呵,是悲苦
铸就的辉煌
二十八
苦从不是深渊,是垫高
甜的岗
苦腔是生命在困境里
纯美的吟唱
像淮河的水,弯过多少阻挡
才奔到入海口,遇见
那开阔的浪
甜不是偶然,是苦熬出的光
甜腔是坚持在
苦难岁月里的绽放
每一段戏,都藏着辩证诗章
淮剧的腔呵,是人生的镜像
二十九
苦是神笔勾勒的暗线
藏在淮戏中央
苦腔是灵魂在磨砺中的成长
老戏台像祭坛
供奉着岁月的过往
每一声唱,都连着神性的
圣活之光
甜是神恩铺展的明黄
落在戏场
甜腔是心灵在感恩中的昂扬
水袖如羽翼,载着希望飞翔
淮剧的腔呵,是神与人的
最佳对话场
三十
苦腔是冻土下的呐喊
悄无声响
戏词里的饿
是悬在头顶的霜
老弦绷着,像未拆的警戒线
每一句唱
都撞着时代的墙
甜腔是春芽顶破的冻壤
麦浪翻涌,是最亮的光
水袖甩开,扫过苦难的过往
淮剧的甜呵,是站起来的
能量
三十一
苦腔是淮河的魂,在戏里游
苦是灾年的雨,没尽头
戏台是渡口
永远连着生死情愁
每一段戏,都缠着岁月的绸
甜腔是朝阳,爬上台口
甜是稻穗,一直弯着腰点头
水袖如流,载着福满楼
淮剧的甜呵,是痛苦熬的酒
三十二
苦是淮河浪呵,撞碎
堤的狂
苦腔是纤夫的号子
震着河流山岗
戏词里的饿,没压弯精神
每一句,都透着骨端气昂
甜是粮囤堆,顶破天的亮
甜腔是锣鼓,炸得流云飞扬
老生抖髯
唱得山河震荡
淮剧的甜呵,那真是硬邦邦
还带着强
三十三
苦腔是霜刃呀,剖开
淮河的午夜
戏词里的饿,在冻土下结茧
老弦拉着
像未断的脐带
一头拴着灾年
另一头拴着炊烟
甜腔是麦芒,挑破黎明的帘
新稻的香
漫过戏台上的砖
水袖甩起,如展开的经卷
每一笔甜呵,都写着
重生的念想
三十四
苦是淮河底的泥石,浸了
千年霜
苦腔从老艺人喉间漫出
像潮涨
弦子拉得深沉,如纤绳
勒着时光
每一句都贴着冻土,藏着
逃荒人的祈愿
甜是新麦破芒时,漏的
那缕光
甜腔绕着乌篷船,沾了
渔歌的香
水袖展开如帆,载着春汛
漫过堤塘
淮剧的甜呵,是苦在岁月里
酿的食粮
三十五
胡琴的苦弦
绷着上世纪的霜
老艺人握着麦克风
喉结滚动
像淮河底沉着的旧船板
“离人”两个字刚出口
后排穿卫衣的姑娘
指尖在手机屏上顿了顿
泪滴砸在亮着的歌词
洇开一片电子蓝
苦腔甜韵都连了Wi-Fi
老弦的霜雪,新腔的麦香
在信号里缠成麻花
有人在弹幕里发求完整版
有人把片段剪成短视频
淮河的浪还在流
只是如今,它的苦与甜
能顺着网线,流进更远的窗
三十六
徽班的足迹,踏上江淮大地
香火戏与徽剧,开始交融
“徽夹可”的时代,艺术
在碰撞中生长
表演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引、白、笑、哭”,演绎
人间百态
拉调诞生,如春风吹进
淮剧的花园
谢长钰与戴宝雨,携手创新
婉转的腔调,一词多腔
打破了传统的禁锢,让淮剧
有了新的色彩,新的生命
律动
自由调紧随其后
何叫天与筱文艳
在拉调的基础上,大胆变革
自由的旋律,随人物情感
起伏
打破传统板式与节奏的枷锁
长短句交织,诉说着
淮河全新的故事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