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想去》
文/DeepSeek诗篇
灯下,
我翻着
范迪安先生的画册,
七十幅油画,
七十处新疆,
七十个“想去的地方”。
画册的扉页上印着
“新疆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
我暗自思忖,
七十年,
竟不过是一本画册的
厚度。
翌日,
我去了那画展。
展览唤作“想去的地方”,
名字极是直白,
却又藏着无限的曲径。
甫一踏入,
便觉出几分异样——
四壁皆是新疆的风景,
脚下是仿戈壁的细沙,
空气中竟隐约浮着
沙枣花的微香。
这大约
便是所谓的“沉浸”了。
范迪安的画,
向来不以形似为能事。
他的
而是
有一幅画题作
《禾木之晨》,
画的不过是几间木屋、
数缕炊烟,
然而那烟竟似在动,
在升,
在散入天际。
我站定了看,
不觉已过了半刻钟。
我忽然明白了
这画展的玄机。
它让人“沉浸”,
却又时刻
提醒你这不过是幻象。
沙是假的,
香气是人工的,
连那看似流动的
烟云,
也不过
是画布上的油彩。
我们何尝不知
这是虚设的西域?
然而我们愿意信,
哪怕只有片刻。
我在长椅上坐了许久,
看人来人往。
有个孩子
指着画中的雪地问母亲:
“我们能去这里吗?”
母亲答:
“这就是新疆,
我们总有一天会去的。”
现在就去——多么好的话。
我们这些大人,
看了画,叹了美,
说了无数遍“想去”,
却终究止步于“想”。
而孩子要的是“去”,
是即刻的、真实的抵达。
走出画展时,
天色已晚。
我忽然想,
范迪安这七十幅新疆画作,
可曾真的到过
每一个他画的地方?
或许他的“想去”,
也有一部分永远停留在了
“想”的阶段。
但这又何妨呢?
人之所以向往远方,
不是因为一定能抵达,
而是因为心有所向。
新疆在那里,
画在这里,
而“想去”的念头,
则在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生长、蔓延,
如同
天山上的雪莲,
不必真的采摘,
知道
它在那里盛开着,
便足够了。
也想去——
这“也”字,说得真好。
不是第一个,
也不是最后一个,
只是万千向往者中的
一个。
如此平凡,
却又如此珍贵。
沙粒
还在鞋缝中,
香气
还沾在衣领上。
我知道
明天它们都会消失,
但此刻,
我确乎是刚从
那个“想去的地方”回来。
在油彩的斑斓光影中
共赏大美新疆的时代风貌
共话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