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是姓氏,也是全村人喊的“好”:王培静微型小说《第一村民》赏析
《第一村民》作者简介:王培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小小说联盟副主席。2009年《谁不愿做只飞翔的鸟》获冰心图书奖,2012年散文《父母心》获第五届全国冰心散文奖,2015年获第七届金麻雀奖,2006年至2011年获中国年度四届微型小说一等奖。作品共七十多次全国获奖。有百余篇作品被《小说选刊》《读者》《作家文摘》《青年博览》《中学生阅读》《小小说选刊》等报刊选载。有百余篇作品入选《读者最喜欢的散文100篇》《军旅散文年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中英文对照)等选本。作品被译成英、日等国外文字。出版有作品集《怎能不想你》《王培静小小说选》《谁不愿做只飞翔的鸟》《幸福的感觉》《寻找英雄》《编外女兵》《拾荒人的梦想》《军魂》《从心底打捞出的时光 》等22部。

庆乐随笔,“郝”是姓氏,也是全村人喊的“好”:王培静微型小说《第一村民》赏析。
《第一村民》是一篇精彩的“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却像一枚多棱镜,把乡村伦理、人情冷暖、教育之光和人性幽微一并折射出来,读后令人感动。
感动之一——情节设计:三起三落,句句“点穴”
1. 起——“时间模糊”:开篇“没几个人记得”,把郝先生写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先确立其“公共性”。
2. 落——“石头躲先生”:用“贴春联”这件农村最仪式化的日常,制造尴尬张力;把三年前的“信装错”事件埋成暗线。
3. 再起——“黑夜敲门”:郝先生“反向服务”,主动送对联,完成情感反转;一跪一哭,把“心理债”推到高潮。
4. 再落——“白菜不包心”:刚刚情绪高潮,作者立刻换场,把冲突归零,转入“师生反哺”的温情。
5. 三起——“一地排车白菜”:从学生到家长,无人号召却堆成“小山”,完成群体塑像。
6. 三落——“村史一句话”:用“村史”“第一村民”把个人史并轨村庄史,收束全文,余味长。
短短千余字,三次“起—落”波浪,每一次回落都更低、更静,却每一次升腾都更高、更暖,形成“螺旋式”情感递进,这是微型小说最难得的“节奏”。
感动之二——人物塑造:以“反面”写“正面”,以“逃”写“追”
1. 郝先生几乎没有“正面肖像”——瘦、笑呵呵、做饭、种菜,全是侧影;他的“高大”是通过石头的心理阴影、学生的集体拥抱、全村人“欠债”来反衬的。
2. 石头是“反面镜子”:三年避而不见,一跪泯恩仇。他的“逃”恰恰把郝先生的“追”照亮——郝先生追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不能让任何一家在年节里缺席红纸黑字”的乡村仪式感。
3. 学生抱白菜出场,只写“童真的笑意”“齐刷刷”,不给台词,却像一束追光打在郝先生脸上——他转身抹泪,人物立住。
感动之三——主题意蕴:三个“第一”
1. “知识的第一火种”——封闭山村里,郝先生是唯一能“写信、写联、记账”的人,他用汉字把村庄与外部世界缝在一起。
2. “伦理的第一根底”——故事内核是“认错—原谅—反哺”。石头跪的不只是郝先生,更是自己亏欠的那点“人情常识”;郝先生用“反向服务”告诉读者:真正的道德高位,是让对方不必尴尬地“爬上来”。
3. “身份的第一公民”——结尾“第一村民”四字,把“户籍”概念掀翻:是不是本村人,不在血缘,而在“你把根扎在这里,村庄便把你写进史志”。
感动之四——叙事策略:留白、重复、道具1. 留白
郝先生为什么不回家?媳妇怎么难产?都不写——空白越大,读者越会用自己的“善良经验”去补,人物反而更厚。
2. 重复
“记账、写联”出现三次,形成“民间文书”意象——郝先生是山村“隐形档案馆”。
“白菜”重复三次:种子—不包心—学生送—石头拉—小山,完成“物质—情感—象征”三级跳。
3. 道具
春联:既是节日符号,也是“面子”符号,更是“和解”媒介。
信封装错:一个极小失误,酿成父子终生疙瘩,提示“文字”在乡村的神圣与脆弱。
总之,《第一村民》最动人的,并非郝先生做了多少“好事”,而在于他让“被帮助”的人不必永久背负“负债者”身份。三十年教鞭,一根撑起了村史的脊梁;一跪一扶之间,世道人心被照得雪亮:跪下去的是石头,立起来的是人。

王培静微型小说《第一村民》
郝先生什么时候开始来山头村教学的,现在的山头村人没几个记得了。大部分人会对孙辈说,反正你爷爷和我都是他的学生。山头村是县里最偏远的一个村庄,只有北面有一条走出去的路,长年坑坑洼洼,一下雨泥泞难行。村里人全是靠天吃饭。郝先生来村里小学时就很瘦,从来没有胖过。郝先生有名字,他全名叫郝仁,但没几个人记得全。村里人虽都没文化,却都认为喊他郝先生是对他最大的尊敬。他是校长,也是班主任,还是语文、算术、体育课的老师。晚上或休息日,他只要不回家,就去家访。他对全村二十几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

农村穷,学生该交学费时交不上,他就用自己那点儿工资顶上,全村人家都欠过他账。那是多年前的事,明天就是农历廿九了,许多人家早贴上了春联,石头在家急得团团转,他对媳妇说:“你去学校找郝先生写写春联。”“我不去,去年过年来亲戚,让你去请郝先生陪客,你不去,现在想起人家来了。你把人家郝先生得罪了,你自己去。”“嗐,我没脸去哪!要不今年,咱在门上贴红纸吧?”“那更让人笑话,还不如不贴。”媳妇回话。三年前,老母亲去世了,他请来郝先生给在东北的大哥、三舅和在部队上的儿子分别写了信。因家里没有空信封,他走路到公社邮电局买了信封,找人家工作人员帮写了地址。

他本想,儿子刚去部队才半年,不给他寄信了。但又一想,奶奶最疼他,不告诉他,将来他还不抱怨自己?没想到最后信装错了信封。儿子发来电报:我娘去世为什么不给我发个电报,我现在回去也晚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给儿子打电报说:是你奶奶去世了。他怪郝先生没嘱咐他,让他办错了事。老人走了,反正三年不用贴春联,所以见了郝先生,他都是躲着走。细想想,这事怎能怪人家郝先生?媳妇做了饭,都放凉了,两人都没心情吃。熬到晚上八点,石头刚去关了外门,还没回到屋里,就听到有人敲门。他不耐烦地问:“谁呀?”没人回话,但敲门声一直在响。

他气呼呼地打开了外门,一个声音从黑暗中传来:“石头兄弟,是我,我怕刚才答应,你不给我开门,我可以进去吗?”进了屋,郝先生说:“老太太走了三年了吧,今年该贴春联了,我怕你不好意思去找我,所以写好,给你送来了。”石头媳妇一下子跪在了郝先生面前,哽咽着说:“郝先生,谢谢您了。”石头也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嘴里说道:“郝先生,我混蛋,我不是人,我对不起您。”“快、快起来,你们两口子这是干什么。过去的事了,也赖我,没给你的每封信上做个记号。”“郝先生,您要是原谅我,今天就在我家喝酒。媳妇,快去热下菜,再煎盘鸡蛋。”“好,今天就在你家提前喝过年酒。”

在山头村,谁家有红白事,最先想到的就是郝先生,人去世了,让他来给记账,写挽联;娶媳妇,来给记账,写喜联。特别是过年后,谁家来了贵客,特别是新女婿上门,能请郝先生来陪客人,那是最有面子的事。上谁家吃饭,他从不空着手,要不提一块肉,要不提两瓶酒。除了上课,他总是笑呵呵的,好像没有什么烦心事。郝先生自己做饭吃,所以在学校的一角种了一片菜园。秋天种上些大白菜,从冬天能吃到春天。也不知道是种子不好,还是什么原因,这年的白菜长得不好,不包心。收了白菜,郝先生正为下半年的菜发愁呢。这天早晨,全体学生齐刷刷地站成了一排,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童真的笑意,他们每个人怀里,都抱着两棵大白菜。郝先生扭脸抹泪,多好的乡亲,多好的孩子们呀!几天后,石头又偷偷拉来了一地排车的白菜,好像传染似的,没人号召,学校里的白菜,竟慢慢堆成了一座小山。
多年以后,村史上这样记载:郝先生父母早亡,结婚不到一年,媳妇难产也去世了,以后再没成家,他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他虽是校长,真实身份只是一名民办老师,教书育人的这份工作,他在山头村干了一辈子。他虽不是本地人,但他是我们村的第一村民。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24年第11期)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