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68
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
李佃玉

一九八O年,因我的岳父去世,岳母一人在家心情不好,正好我的小女儿晓萍才出生几个月,也需要人照顾,我便与爱人商量,把岳母接到我家中养着,然后,又回家和岳母及两个舅哥商量,他们都同意后,我便将岳母接到了我在山东三线军工红光化工厂的家中。
我们厂区,因保密的需要,是建在长清,平阴和肥城三县交界的山区,家属区建在平阴县的虎跑泉村和长清县的官庄村。两个家属区隔着一座山,山南区是依山建了十几排平房,我的家就在最上边的一排三间平房。当时,我家后边第四排住着副厂长贡林瑞,他家最早买了个九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邻居家大人孩子早早去他家看电视,屋里挤的满满当当。后来干脆搬到院子里,院子也挤不开,连院墙外都是看电视的人。有一天晚上,我让爱人早做饭吃完了后,就领着岳母和我大女去看了一次电视,电视先是由播音员赵忠祥播报新闻,然后播放电视连续剧《上海滩》。后来再去,每次都是人太多,没法看,岳母和孩子却看上瘾了,每天还是想去看,去了经常因人多看不上。我只好和岳母解释,“以后咱自己也买上一个,在家里看”。可说归说,那时一台小电视机也要几百元,而我夫妻俩人每月的工资,只夠吃饭和日常开支,根本没有余钱去买电视机。
后来,我前边邻居刘近江家也买上了九英吋的黑白小电视,他家去看的人少,我岳母就领着我女儿每天晚上去看。有时晚上不等人家吃完饭,她娘俩就去人家家里等着开电视了。因为我岳母是旧社会过来的小脚女人,眼睛还不太好,晚上在宿舍区的路上走经常被路上的石头绊倒,到刘近江家还要下七八层石头台阶,老人要手脚并用的上下,很叫人不放心,没办法,每天晚上吃完饭后,我只好亲自陪岳母和孩子去看电视。从新闻联播开始,一直看到屏幕上出雪花。后来新闻联播后有十几分钟的英语教学,我便带着女儿学英语。孩子学的很认真,这时我感到有个电视是真好,于是便下定决心买电视机。那时一台“泰山牌”电视机是三百三十元,而我将家里所有的余钱找出来,只有三十元五角钱,刚够买电视机的零头,于是我便找好朋友们借了三百元。凑了三百三十元钱,去山北厂门市部抱回了一台泰山牌九英吋立式黑白电视机,抱到家后,还要自己按好天线,才能接收电视节目。于是又找了根长竹竿,上边绑上一块铝板,让邻居孩子刘和泉上屋顶按在烟囱上,我在屋里调电视机,让刘和泉在屋顶上转天线,终于在电视上出现了电视图象。一屋子孩子热烈欢呼起来。从此后,我家也成了电视观看室,每到晚饭后,屋子里就坐满了没电视机的邻居家的孩子,特别是看儿童动画片《蓝精灵》时,孩子的笑声吆喝声伴着电视里的蓝精灵的动画片配音,使我家岳母和女儿每天充斥在一片欢乐的气氛里,我也非常开心快乐。只是以后每月要还借款,那时我们两人的工资只有七十多元,每月初还款十五元。家里除了保证基本生活外,再无余钱。女儿芳莉想吃支五分钱冰棍,都要哄她“吃了会肚子疼”,不舍得给她买。结果,孩子不但不馋冰棍,看到别的孩子吃,还劝他们“小心吃了冰棍会肚子疼”。
尽管后来随着条件变化,家里的电视从九英吋,换成二十四英吋,再后来换成彩色的。但因家家都有了,再也没有看第一台电视时的欢乐場景。到现在那时老人孩子看电视时的欢声笑语还经常浮现在脑海中。三线军工艰苦岁月中的点滴生活经历,现在也成了非常幸福的回忆……
作者简介:李佃玉,1950年出生于山东日照市,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1969年在日照三庄区政府参加工作。1970年后,先后在山东三线军工九七六厂,九三八一厂和第五八O五厂及日照市属企业工作。担任过中层和厂级领导。现任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日照日报》老年记者团记者。《齐鲁晚报》壹点号终端记者。山东军工文化研究室和山东三线建设联谊会副主任。山东《军工文化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研究员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