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巡视岭南的传说
图文/黄智华
《水经注》云:“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在岭南,九嶷山、苍梧、乐昌、韶关、英德等一带有着舜帝南巡的传说和古迹。
舜,传说出生于约公元前2187年,逝世于约公元前2067年,生活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东夷集团继太昊、少昊、蚩尤之后的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帝舜、虞舜、舜帝,为“三皇五帝”之一。史载舜为黄帝八世子孙。
传说4000多年前,舜帝和合万邦,南巡于苍梧,德化万民,传播舜文化,造福一方,在湖南、广东、广西当地的人民将他南巡的故事和恩德世代口口相传,并拿他的名号来标记山川、地名,如湖南境内有君山、德山、韶山、崀山、舜皇山、九嶷山等;广西全州古零陵郡治所有虞帝岭、虞帝庙和二妃庙,桂林有虞山,又叫舜山,相传是舜帝所到之处,山下有虞帝庙,石崖刻有《舜庙碑》《虞帝庙碑》,临桂县有舜潭,灵川县有尧山和舜祠,梧州市也有虞帝庙。
心系万民的舜帝多次南巡,足迹涉及属于苍梧地域的两广地区以及“广信文化”区域,德化岭南,是第一位把中原文化带到岭南的上古帝王。传说舜帝翻越萌渚岭进入岭南,无意中开辟了后来叫“潇贺古道”的小道,也敲开了岭南文化第一次发祥和传承的大门。
在岭南地区,有多处舜文化遗存及有关舜帝的传说,可以说,舜帝是岭南文化、广信文化的开创者。
历史上,广东连州是粤、湘、桂三地的结合部,又是中原往南粤的主要通衢。在南岭山脉地形和东亚季风环流背景制约下,连州市冬季常吹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常吹偏南风,气候高温多雨,而夏季的南风带来了暖湿气流。
《礼记·乐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相传舜在连州地带的南风岭上,看到云海滚滚自南而来,南风吹拂,草薰风暖大为惊叹,在此奏五弦琴,创作吟唱了“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南风歌》。
南风岭又称大锣岭、大锣盖,位于广东连州市西北隅,粤、湘交界地带,属南岭都庞岭山地,西距九嶷山主峰畚箕窝不到20公里,因形似大锣,高于群峰得名。
岭上有隘口,叫南风坳,为广东、湖南交界处的一个隘口,南北的气流在这个风口交汇。南风坳之名现今还在使用,位于现广东连州三水瑶族乡一带,与湖南永州蓝山县交界处,现开通了“南风坳隧道”。
广东韶关市历史上称为韶州,城北40千米处有韶石山,与丹霞山遥遥相对。韶石山之名起于“舜帝南游、登山奏韶乐”的传说,北宋初期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云:“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永和二年(346)有飞仙衣冠分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名。”《水经注·溱水》载:“(利)水出(曲江)县之韶石北山,南流经韶石下,其石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韶州和韶关因韶石而得名。韶石山是舜帝南巡圣地、韶乐诞生之地。
传说舜帝南巡的目的,主要是对南方的蛮夷部落实行教化,通过其所作的韶乐来施行。民间相传,舜帝经过韶石山而登山奏韶乐,引来百鸟和凤凰起舞,而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特的“三十六石”,谓其美景有36处之多,韶石因此而得名。山上第一胜景为“金龟岩”,因为顶峰酷似一只匍匐的龟。
另相传,舜帝南巡狩猎时在广东清远英德南山鸣弦峰上鸣琴奏韶乐。《清一统志·韶州府》云:南山“在州南二里。前枕真水。其背为鸣絃峰。相传虞舜南巡,抚琴于此,因名。峰下为涵晖谷,谷中有飞霞岭、晞阳岛、凌烟嶂、梦弼岩、风穴,潜灵、栖云、桃花三洞。山之阳为莲花峰”。
南山位于广东英德市区南面1.5公里,屹立于北江河畔,与北江南岸的明代九层文峰塔隔江呼应,由18个错落突兀的石灰岩山峰组成,其中最高的鸣弦峰有189米。
另据《英德县志》记载,相传舜帝路经英德,见南山山峦叠翠,泉水淙淙,还有百鸟啼鸣,彩蝶纷飞,便指挥随行的乐队奏《望鹅》曲,唱《薰风》词,一连9遍,优美的乐曲引来百鸟起舞。现南山风景区半山腰有众乐亭,有峰名“鸣弦峰”,以纪念舜帝曾在此鸣琴和与群臣在此共乐。
(作者黄智华为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