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铮 铮 铁 骨 融 文 墨
——读季志林《对历史的最好纪 念》
作者:李新会
近读我的战友季志林同志《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一文,心中感慨颇深。对军迷们来说,这是一篇有观点、有战例、有分析、有深度的军事观察佳作,而在我看来,这篇文章还是一位老党员、老军人、老建设者以阅历为底色,蘸满家国情怀写下的“精神答卷”。全文充满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国防建设事业的热爱,字里行间既有军人的锐利视角、建设者的务实思考,更有一名退休干部终生不改的赤子之心,读来让人既为国家实力不断发展壮大而自豪,更被作者“一心向党、终生为民”的品格深深打动。
季志林同志的部队经历为其赋予了常人难及的独特视角。作为曾带领官兵保障国防科研任务的老团长,他对军事装备、作战体系的解读绝非泛泛而谈。分析印巴空战时,他精准点出“歼10—CE”“霹雳—15”与“预警机和导航卫星之间形成的“战机+导弹+卫星导航”体系作战逻辑,指出这才是中国空中力量的优势所在,进而更清晰地对比阅兵中“歼—20”“歼—35”的迭代优势,让人们对我国空军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解读反无人机装备时,他敏锐捕捉“弹炮系统+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的“铁三角”价值,指出俄乌冲突中双方反无人机方面的严重缺陷,深知这背后其实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防护网”;评述“东风”系列导弹时,他对“东风—61”的变轨技术“以及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的理解,藏着曾为航天保障奋斗的专业积淀。这种“懂行”的分析,让文章跳出了单纯的爱国抒情,成为一部兼具深度与说服力的“国防科普范本”,也让祖国强大和战略成慑的论述有了扎实的实践支撑。
而文章的情感与价值内核,更是季志林同志不忘初心的品质映照。文中对雄壮的“九三阅兵”现场形成的震撼与激动、对阅兵式展示所有尖端武器的自豪和骄傲,本质上是他“忠诚党的国防事业”初心的延续。当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带领部队严格训练、精心施工,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运输保障任务,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忠于职守,能打硬仗的实际行动守护国家科技与国防实力;如今退休后写下这篇文章,是用笔墨歌颂国家的发展壮大,前后一脉相承。文中暗含的“居安思危”意识,也与他光明磊落、真抓实干的作风相呼应:转业地方先后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局长时,他关心群众疾苦,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田间地头;如今解读国家安全形势,是站在百姓立场警示风险,始终把“人民安危”放在心上。这种“文如其人”的特质,让文章不再是冰冷的分析,而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初心告白”。
更难得的是,文章将“铭记历史”与“开创未来”紧密结合,恰是季志林同志一生奋斗的缩影。他从对抗战历史的缅怀中,提炼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开创更辉煌的历史”这一观点,正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从军营保家卫国,到转业地方投身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再到退休后以笔为枪歌颂祖国,他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对“开创未来”的践行。文中那句“拳头比道理更直接”的表达,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是基于他对国家发展、民族繁荣、人民幸福的深刻理解,既展现了老军人的硬朗风骨,也定含着老建设者的务实担当。
“九三阅兵”前后,季志林同志笔耕不辍,接连写下多篇纪念文章与诗歌。字里行间,是老战士、老党员矢志不渝的忠诚,是人民公仆扎根心底的信仰。他以笔为剑,直刺妄图颠覆祖国的觊觎者;以文为警,唤醒可能麻木懈怠的陶醉者。他既是守护国家安全的“吹哨人”,更是捍卫和平、引领前行的“擎旗兵”!
作者简介:李新会,男,原籍陕西兴平,现居咸阳市。1974年入伍,在酒泉卫星基地服役,1987年转业至咸阳市秦都区机关工作,现已退休。热爱书法,文学,喜欢欣赏古文、诗词、散文及小说。近年,不时在朋友圈发点评论或小散文。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