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照亮我前行征途的璀璨灯塔
文/吴淑娟
每一次踏入鹤城,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漫步于商中路,悠然穿梭在崇文巷。那似曾相识的幽深小巷,那熟稔亲切的葱郁树木还有那在梦境中反复浮现的巍峨大门,无一不令我心生无尽的亲切与温暖。
只因这里,坐落着我的母校——商洛开放大学。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土地上,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华美的时光。这里,有悉心栽培、助力我茁壮成长的良师;有给予我勇气与力量、引领我不断奋进的学校;还有与我结下深厚情谊、携手并肩的同窗。
1997年的金秋时节,我怀揣着录取通知书,满怀憧憬地来到商中路,寻得崇文巷21号。当望见那镶有“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商洛分校”字样的庄重校门时,我心潮澎湃,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踏入大门,眼前是一栋刚刚竣工的崭新小楼,身旁则是一排低矮的平房,中间是一片尚未硬化的空旷之地。既未见高大宏伟的图书馆,也不见美观精致的餐厅,我的内心不禁涌起一丝沮丧与失落。
转机藏在庄重热烈的开学典礼上。校领导为我们讲述了学校的悠久校史、深刻校训以及优良校风。校长言辞恳切地说道,我们电大人应以“敬学广惠,有教无类”的校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始终秉持高尚的品德,拥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保持积极向上、向美的心态。这番话语,宛如一盏明灯,瞬间照亮了我彼时沮丧的心境。
之后,我们便正式开启了求学之旅。彼时,学校开设的专业丰富多样,涵盖汉语言文学、政史、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班级里有40多位同学,班主任叶端贵兼任英语课老师,30多岁的他,身着笔挺的西装,系着精致的领带,白净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举手投足间满是儒雅与睿智。我们所学的课程丰富繁杂,包括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应用写作等,一门门课程如同打开了一扇扇窗,让我们窥见更广阔的世界。
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的仙娥湖秋游,仍是记忆里最美好的片段。一路上,我们整齐列队、高举旗帜,欢声笑语,老师为我们讲述仙娥湖的美丽传说、商山四皓的动人故事。而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商洛是一方神圣的土地,这里不仅有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商山四皓的传奇佳话,有商鞅变法的辉煌历史,同学们应当怀有鸿鹄之志,秉持勤奋之行,用丰富的知识与卓越的才华装点自己的青春岁月。
秋游归来,班级里的氛围愈加热烈,同学们踊跃参加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三笔字比赛等活动。课堂上,老师凭借渊博的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将复杂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我们能够轻松理解、牢固记忆。在视频教学课上,我们一边专注听讲,一边认真做笔记,仔细勾画重点难点。
最难忘的是课前5分钟的演讲。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校特意安排了课前演讲活动。记得我初次参加演讲时,表达混乱无序,声音卡在喉咙里,引得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指导下,我逐渐变得勇敢自信,表达也愈发清晰流畅。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三笔字训练。那时,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三笔字考试。学校专门开设了三笔字训练课程,有专业老师悉心指导,有时校领导也会亲自为我们进行临摹示范。苟英杰老师的书法课,我至今记忆犹新。他书法功底深厚,笔下的字飘逸潇洒,且为人和蔼可亲,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不经意间,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在毕业典礼上,老校长的叮嘱意味深长:“同学们,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但社会这所大学才刚刚向你们敞开大门。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家应当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唯有不断学习、永不止步,才能与时俱进。”
参加工作后,我一边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边坚持进修学习,最终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同时,我将日常工作中的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记录下来,撰写成教育教学课题。几年间,我撰写的省、市、县级课题相继顺利结题。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高考毕业生,工作也得到了领导和学生的高度评价。每当和我们那一届的同学相聚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聊起商中路,聊起母校,聊起那些恩师,内心满是无尽的感激之情。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是你们赋予我们胜任工作的能力,是你们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脱颖而出。
如今,离开母校已近30年。每每忆起母校,我的心中便会涌起阵阵暖意。母校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始终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吴淑娟,永丰中学教师。喜欢文字,热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