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贾探春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以其独特的性格、卓越的才能和悲剧的命运,在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她既有男子的豪爽与担当,又有女子的细腻与聪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努力挣扎,试图实现自我价值。对贾探春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封建伦理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红楼梦》中,贾府虽表面繁华,但内部早已千疮百孔,经济上入不敷出,管理上混乱不堪。王熙凤因小产卧床,无法继续管理家务,探春、李纨、宝钗暂代管家。这一背景为探春施展理家才能提供了契机,也凸显了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春上任后,首先对贾府的开支进行了细致的审查和精简。她取消了宝玉、贾环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费以及姑娘们每月的头油脂粉费等重复开支。在贾府中,这些费用看似不多,但长期以来,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如,公子小姐们上学的点心纸笔费,实际上存在中饱私囊的现象,探春的这一举措,杜绝了这种浪费和腐败,使贾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探春最具创新性的改革举措是推行承包制。她将大观园内的竹林、稻田、花木等分派给婆子们承包,让她们负责经营管理,所得收益归承包者所有,但需向贾府缴纳一定的费用。这一举措不仅省去了贾府管理这些事务的人力开支,还增加了贾府的收入。以赖大家园子的管理办法为借鉴,探春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大观园。这种具有现代农业生产观念的管理办法,竟出自一个小姑娘之手,充分展现了她的远见卓识和卓越才能。
在处理娘舅赵国基丧事时,探春坚持按祖宗旧例给予二十两赏银,拒绝了赵姨娘要求额外多给的无理要求。这一行为虽然引起了赵姨娘的不满和哭闹,但却树立了她在众人面前公正无私的形象。在那个等级森严、人情复杂的封建家族中,探春能够不徇私情,严格按照规矩办事,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敬畏。连精明能干的王熙凤也对她的这个小姑子有所畏惧,嘱咐平儿在她面前要恭敬谨慎。
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嫡庶尊卑分明,庶出子女往往受到歧视和冷落。贾探春虽为贾政之女,但因是赵姨娘所生,身份尴尬。她自觉形愧,痛恨厌恶自己的妾侍生母和庶出胞弟贾环。这种对生母和胞弟的态度,看似冷漠无情,实则是她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和挣扎。她试图通过割断与生母的天然纽带,与正室王夫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来摆脱庶出身份带来的阴影,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探春的自尊自强性格在书中处处可见。她平时举止大方,胸怀阔朗,办事精练,时刻以“主子小姐”的身份自居。在抄检大观园时,她敞开大门,秉烛以待,痛斥王善保家的,并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一行为不仅维护了自身和丫鬟们的尊严,更是对荒谬不公的公开宣战,展现了她的胆识、勇气和凛然气度。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她对性别限制的不满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她强烈的自尊自强意识。
庶出身份是探春自尊自强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自尊自强性格又是她在困境中挣扎的动力。由于庶出身份,她渴望摆脱他人的歧视和偏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能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见识;积极参与家族事务,展现自己的管理才能。同时,她的自尊自强性格也使她更加敏感于自己的庶出身份,对任何可能侵犯她尊严的行为都会进行激烈的反抗。这种相互作用使她的性格更加复杂和鲜明,也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在封建社会,政治联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女子往往成为家族政治利益的牺牲品。贾探春远嫁海疆,很可能是为了满足家族的政治需求。贾府作为没落的贵族家庭,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可能会通过与海外势力联姻来寻求庇护和支持。探春的远嫁,体现了封建社会女子的无奈和悲哀,她们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只能听从家族的安排,成为政治博弈的棋子。
探春的远嫁结局是封建社会女性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她虽有才华、有能力,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却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命运的安排。远嫁意味着她要离开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面临未知的挑战和困难。而且,一旦远嫁,就很难再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也变得渺茫。她的命运被封建社会的制度和礼教所左右,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最终只能陷入悲剧的深渊。
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曾预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她的远嫁结局也暗示了贾府的衰落和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贾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探春远嫁海外,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探春,也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同时,探春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它无法为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只能将有才能的人推向悲剧的境地。(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