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妙玉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极具独特性与复杂性的文学形象。其“洁癖”性格不仅是人物特质的外显,更象征着对精神高洁的执着追求与现实困境的激烈冲突。她对贾宝玉的复杂情感,融合了欣赏、爱慕与克制,在书中通过细腻的情节得以呈现。妙玉的命运结局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虚伪,深化了作品“万艳同悲”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妙玉的“洁癖”在书中有着诸多鲜明的体现。在栊翠庵品茶时,她对茶具、茶叶和煮茶用水的讲究达到了极致。贾母说不吃六安茶,她便献上老君眉;贾母问是什么水,她回答是选了旧年蠲的雨水。更令人惊叹的是,她收取梅花雪,收到青花瓷瓮里,埋在地下,珍藏五年,其品味之高雅可见一斑。而当刘姥姥用过成窑茶杯后,她竟要将其扔掉,还说若是自己用过那杯子,砸碎了也不给那村妇,这充分展现了她对洁净的极致追求。
妙玉的“洁癖”性格象征着她对精神高洁的执着追求。她出身读书仕宦之家,秉承了一种高雅之气,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对高雅、纯净有着强烈的向往。在她看来,世俗的污浊与她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格格不入,她试图通过“洁癖”来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远离尘世的喧嚣和污浊。这种精神追求在她的诗词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如她续写的中秋联诗,将立意巧妙翻转,展现出她超凡的才华和对高雅境界的追求。
然而,妙玉的“洁癖”性格也使她陷入了现实的困境。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家族中,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干扰。她的孤僻和清高使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遭到他人的厌恶和误解。李纨称她“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贾环也说她“是最讨人嫌的”。同时,她的“洁癖”也让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过于苛刻,难以融入集体。她对刘姥姥的嫌弃,不仅体现了她的阶层观念,也反映出她在现实中的孤独和无奈。此外,她的带发修行身份也使她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无法完全脱离红尘,又难以在佛门中找到真正的宁静。
妙玉对贾宝玉的情感是复杂而微妙的,其中包含了欣赏、爱慕和克制。妙玉虽为出家人,但尘心未尽,她对宝玉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宝玉的才华、气质和善良打动了她,使她对宝玉产生了欣赏之情。同时,宝玉的温柔体贴和尊重也让她感受到了温暖,进而产生了爱慕之意。然而,由于她的身份和性格,她又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情感,不敢轻易表露。
在书中,妙玉对贾宝玉的情感通过多个情节得以展现。在栊翠庵品茶时,她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这一细节暗示了她对宝玉的特殊情感。当宝玉生日时,她专门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生日帖,表达了对宝玉的祝福和关注。此外,她还拉宝钗、黛玉的衣襟,把她们带到东禅房旁边的耳房,单请她们喝梯己茶,而冰雪聪明的她知道只要姐姐妹妹在,宝玉一定会不请自来,这实际上也是她想与宝玉相聚的一种方式。在宝玉去栊翠庵向她讨红梅时,她不仅爽快地给了宝玉红梅,还分送各人一枝,可见她对宝玉的喜爱之情。
关于妙玉的命运结局,书中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以及《红楼梦曲·世难容》为她的人生画上了悲凉的注脚。高鹗续书中说她被强盗闯入迷晕,一番猥亵后被带走,从此不知所终。但有观点认为,妙玉的结局并非如此悲惨,她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很有可能被豪门权贵趁机夺走,成为某位王侯的妾。然而,这种在世俗眼光中看似光鲜的归宿,对于性格孤高的妙玉来说,却是“违心愿”的。
妙玉的命运结局深化了《红楼梦》“万艳同悲”的主题。她本是一个心性高洁、才华出众的女子,却因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的悲剧命运与书中其他女性的悲剧相互映衬,共同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无论是贵族小姐还是平民女子,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都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妙玉的命运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她在追求精神高洁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境和诱惑,最终陷入了“淖泥”之中,这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