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母对贾宝玉婚姻态度转变的封建家族逻辑
贾母作为《红楼梦》中贾府的核心人物,其对贾宝玉婚姻的态度经历了从支持“木石前盟”到默认“金玉良缘”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贾母个人情感的矛盾性,更揭示了封建家族伦理、权力结构与现实利益的复杂博弈。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还原,分析贾母态度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并从家族利益、权力制衡、情感伦理三个维度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揭示封建家族制度下个体命运被集体意志吞噬的悲剧性逻辑。
贾母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姻最初表现出明显的支持倾向。这种支持源于多重情感纽带: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独女,其母早逝后,贾母将对外孙女的怜爱转化为对“木石前盟”的默许。黛玉初入贾府时,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肉儿叫着大哭”,并安排其与宝玉同住碧纱橱,这种超越常规的待遇暗示了贾母对二人关系的特殊期待。贾母在宝玉婚姻问题上长期强调“模样性格”而非门第家世,清虚观打醮时她明确拒绝张道士提亲,称“不管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这一标准与黛玉“聪慧清俊”的形象高度契合。王熙凤作为贾母意志的传声筒,曾多次以玩笑形式暗示宝黛婚事,如称“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这种公开调侃若未获贾母默许,绝不可能在贾府语境中存在。
随着贾府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贾母的态度逐渐转向犹豫。这一阶段的关键事件是贾元春通过端午节礼暗示“金玉良缘”,将宝钗与宝玉的赏赐列为同例,而黛玉仅与三春同等待遇。贾母对此未直接反驳,而是通过清虚观打醮的盛大仪式转移焦点,既未承认元春的指婚,也未彻底否定“金玉良缘”。这种模糊态度反映了贾母在家族伦理与个人情感间的挣扎:她需维护皇妃的权威以巩固贾府地位,同时仍试图通过拖延婚事为“木石前盟”争取时间。例如,贾母以“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为由推迟婚事,同时对宝琴表现出异常喜爱,甚至一度被误认为要为宝玉求配宝琴,这一行为实为对“金玉良缘”的间接制衡。
贾母态度的根本转变发生在贾府衰败期。此时,林黛玉的健康每况愈下,其“风吹吹就倒”的体质成为婚姻的致命障碍;薛宝钗则因“稳重和平”的性格与“冷香丸”调理后的健康体魄,更符合贾府对“贤妻”的期待。更关键的是,薛家背后的政治势力,王子腾的升迁使“金玉良缘”具有了现实利益价值。贾母最终选择妥协,这一转变通过两个细节得以体现:抄检大观园后,贾母对黛玉的病情仅以“静养”敷衍,未再投入实质性保护;贾政提及宝玉婚事时,贾母未再坚持“模样性格”标准,而是默认了王夫人对宝钗的推崇。这种妥协标志着贾母从情感驱动转向现实理性,其个人意志最终被家族利益吞噬。
贾宝玉作为贾府嫡孙,其婚姻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在宗法制度下,长孙婚事需承担“联姻强族、巩固地位”的家族使命。林黛玉虽出身书香门第,但林家已衰败,其父林如海死后,黛玉实质上成为贾府的“养女”,缺乏政治联姻价值;薛宝钗出身皇商家庭,其舅王子腾官至九省都检点,政治资源远超林家。贾母初期可凭借个人权威暂时忽视这一伦理要求,但随着贾府经济困境加剧,她不得不通过“金玉良缘”换取政治支持,以维持家族表面繁荣。
贾母对宝玉婚姻的控制权,本质上是贾府内部权力博弈的焦点。初期,贾母通过掌控宝玉的日常生活和婚姻决策权,维持着家族最高权威;但随着王夫人借助元春的皇妃身份、薛姨妈的亲情纽带以及王子腾的政治势力,逐渐构建起“金玉良缘”联盟。这一联盟对贾母形成压力:贾元春的端午节礼指婚直接挑战了贾母的权威,而王夫人对晴雯的驱逐则是对贾母用人权的公开挑衅。贾母最终妥协,实为对王夫人集团崛起的默认,其权威从“绝对控制”转向“象征性存在”。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贯穿全书,但其态度转变揭示了封建家族中情感伦理与生存理性的根本冲突。黛玉的“孤高自许”使其难以融入贾府复杂的人际网络,而宝钗的“随分从时”则更符合家族对“当家主母”的期待。此外,黛玉的健康问题直接威胁到贾府的子嗣延续——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语境下,贾母无法冒险选择一个可能无法生育的媳妇。这种现实考量使贾母最终放弃“木石前盟”,其情感让位于家族存续的理性需求。
贾母的态度转变并非简单的“薄情”或“功利”,而是封建家族制度下个体命运被集体意志吞噬的必然结果。她对黛玉的疼爱与对宝玉的期望,本质上是将个人情感投射于家族未来;然而,当家族利益与个人情感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她只能选择牺牲前者以维系后者。这种撕裂在黛玉临终前达到高潮:贾母在黛玉病重时未再探视,仅以“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轻描淡写,其冷漠背后是家族伦理对个体情感的彻底碾压。
贾母的悲剧性在于,她既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维护者,又是这一制度的受害者。她通过妥协维持了贾府的表面和谐,却亲手摧毁了最珍视的亲情;她以“贤妻良母”的标准塑造宝钗,却使宝玉陷入精神困境。这种矛盾性使贾母成为《红楼梦》中最具人性复杂性的角色之一,其态度转变的轨迹,实为封建家族制度下个体命运无法自主的缩影。
贾母对贾宝玉婚姻态度的转变,是《红楼梦》中封建家族伦理、权力结构与现实利益交织的典型案例。从初期支持“木石前盟”的情感驱动,到中期犹豫的权力博弈,再到最终妥协的现实理性,贾母的选择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下个体命运的悲剧性逻辑。她的态度转变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挣扎,更是家族集体意志对个体自由的彻底征服。通过这一转变,曹雪芹深刻批判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虚伪性与残酷性,使贾母成为《红楼梦》中最具思想深度的艺术形象之一。
(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