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新韵:号子声里的传承与新生》
作者:詹丽琴
大运河,这条古老的水上动脉,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与记忆,静静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作为千年运河文化孕育出的独特瑰宝,近年来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北京学研究基地开放课题项目《美育实践中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课题组成员一行,为了深入探寻通州古运河船工号子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与新生,时隔两年再次来到运河河畔,实地采风体验古运河文化。
一、外在翻新:运河两岸的新生
两年前,我带着学生踏上通州运河两岸,探寻那悠扬的运河号子。彼时,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师傅立于船头,唱起铿锵有力的号子,那声音穿透岁月尘埃,直击心底。如今,我再次来到运河边,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不已,感慨万千。
曾经古韵悠悠却略显沧桑的运河两岸,如今已焕然一新。河岸经精心修葺,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新建的滨河步道宛如绿色丝带,蜿蜒曲折,供人漫步骑行,享受宁静美好。运河水质愈发清澈,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风景,古建筑修复后重现辉煌,与现代景观巧妙融合,既保留历史厚重,又添时代活力。这些变化提升生活质量,滨河步道成休闲健身好去处及游客打卡点,人们在此漫步骑行拍照,尽享运河宁静,河中还有白鹭翩翩,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漫步在滨河步道上,微风轻拂,带来阵阵花香,仿佛能听见运河在低语,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新建的景观小品,如雕塑、亭台,与古建筑相得益彰,让运河两岸充满了诗意与韵味。这里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宝地,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休闲、交流,感受着运河带来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品味生活的韵律。
二、文化复兴:非遗传承的希望
运河的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翻新,更是文化的复兴。此次运河之行没有采访到赵义强师傅和常富尧老人,但他们依旧坚守着传承运河号子的使命,他们的身影更加忙碌。除了在文化馆排练,更多地走进学校、社区,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授给更多的人。
近年来,通州区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运河号子的传承与保护。学校将运河号子纳入地方课程体系,编写了专门的教材,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号子的演唱技巧,还了解了运河号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北京联合大学学生非遗社团肩负传承使命,打造非遗复原剧《运河上的号声》,7月,该剧赴成都亮相全国“非遗日”展演,以精湛演出呈现船工们无畏艰险、团结协作,以及积极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精神。尤其在《闲号》表演中,演员们凭借细腻情感和强大感染力,展现船工们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心态,深深打动了观众。青年学生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同时,更秉持创新精神,他们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运河号子,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这些教育活动普及,让运河号子的种子在孩子们以及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通州区定期举办运河文化节、非遗展示活动等,船工号子成为重要的表演项目,吸引了大量观众。在2025年的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中,船工号子的表演成为开篇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通过这些活动,运河号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三、精神激励:号子声里的力量
运河号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所蕴含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着现代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赵义强师傅曾说,运河号子是船工们在艰苦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船工们在面对险峻江水和繁重劳动时的不屈不挠。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时,要保持坚韧和顽强;运河号子还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劳动过程中,船工们通过号子统一动作、协调节奏,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团队凝聚力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共同参与运河号子的传承和保护活动,人们增进了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北京,运河号子带来的精神变化是显著的。在社区活动中,居民们通过共同学习和演唱号子,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在校园里,学生们通过学习号子,不仅学会了团结协作,还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在工作中,人们受到运河号子精神的激励,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不拔,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的力量,让北京这座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四、未来展望:号子声里的新希望
站在运河边,望着那熟悉的风景,我心中满是感慨。赵义强师傅和运河号子的故事,仿佛还在昨天。如今,运河两岸的变化,让人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美好未来。古老的号子声,依然在运河上空回荡,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未来,借助数字化保护、教育普及、文化活动及新媒体传播等多元手段,运河号子将为更多人所熟知与喜爱,化作通州运河文化的一张耀眼名片。我们坚信,在众人的携手奋进中,这门古老艺术将得以永恒传唱,镌刻为通州运河文化里一道永恒的印记。
作者:詹丽琴近照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詹丽琴 系北京学研究基地开放课题《美育实践中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以通州运河号子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XJD-KT2022-YB09)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