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社会阶层矛盾对作品悲剧结局的影响
《红楼梦》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为叙事载体,通过主奴阶层、贵族与平民、清客与正统权力等多重社会阶层矛盾的交织,构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结构性困境。
贾府中主奴阶层的对立构成最直观的阶层矛盾。物质层面,奴婢的生存资源被系统性剥夺:晴雯作为宝玉身边的一等丫鬟,月例仅一两银子,却需承担繁重的针线活计;二等丫鬟如紫鹃,月例一吊钱,尚不及主子一顿饭的开销;粗使婆子们更需凌晨三点起床准备全府饮食,稍有差池便遭责骂。精神层面,奴婢的人格尊严被彻底物化: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掌掴,最终投井自尽;晴雯因眉眼似黛玉被诬为“狐狸精”,病中被拖出贾府;司棋与表兄私通被视为“伤风败俗”,遭鸳鸯嘲讽“撞墙而死”。这种将人视为“会说话的工具”的观念,在贾探春对生母赵姨娘的态度中暴露无遗,她公然宣称“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彻底否定血缘关系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贾府与平民阶层的矛盾通过刘姥姥、乌进孝等角色得以具象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展现了贵族对平民的施舍性救济与平民的依附性生存:第一次进府时,她因“穷亲戚”身份被王熙凤用二十两银子打发;第二次进府时,她通过装疯卖傻博得贾母欢心,获得一百两银子和一车财物;第三次进府时,贾府已衰败,她变卖家产赎回巧姐,完成从“被救济者”到“救赎者”的角色转换。这种关系本质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利益交换:贵族通过施舍维持“仁义”形象,平民通过攀附获取生存资源。而乌进孝缴租的情节则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黑山村年景不佳,乌进孝仍需缴纳“大米二千石、干果二十车”等物资,折合白银约五千两,相当于贾府半年开销的十分之一。这种剥削关系直接导致农民破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贾雨村、詹光、单聘仁等清客群体,构成了封建官僚体系的边缘阶层。他们通过依附贾府等权贵获取政治资本,却始终无法进入正统权力核心。贾雨村从“护官符”案中领悟到“趋炎附势”的生存法则:为讨好贾政,他徇私枉法,将石呆子逼死,夺取其祖传扇子献给贾赦;为攀附忠顺王府,他主动交出蒋玉菡,导致宝玉挨打。这种依附性生存使清客群体成为封建腐败的帮凶,却无法改变其“蛀虫”本质。当贾府衰败时,贾雨村立即倒戈,参与抄家行动,彻底暴露了清客阶层的投机性与虚伪性。
贾府的经济剥削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顶层贵族挥霍无度(元妃省亲耗资数万两白银),中层管家中饱私囊(王熙凤放高利贷获利数千两),底层奴婢与农民承担全部剥削。这种经济模式导致三个后果:其一,奴婢生存资源枯竭,晴雯被逐后无钱治病,金钏投井后仅获四十两银子抚恤;其二,农民破产流亡,乌进孝缴租后,黑山村“连口粮都难以为继”;其三,贾府财政崩溃,秦可卿丧事、元妃省亲等巨额开销使贾府“入不敷出”,最终被迫变卖田产、典当古玩。经济基础的瓦解直接引发了抄家、流放等悲剧事件,成为作品结局的直接导火索。
封建等级制度通过法律与习俗的双重绞杀,彻底摧毁了奴婢阶层的人格尊严。法律层面,《大清律例》规定“奴婢骂家长者绞”“殴家长者斩”,使奴婢失去基本人权。习俗层面,贾府的“家法”比法律更严酷:王熙凤惩治犯错丫鬟时,常令“跪磁瓦子”“用簪子戳嘴”;贾琏偷娶尤二姐后,王熙凤指使旺儿唆使张华告状,欲借官府之手置尤二姐于死地。这种制度性暴力使奴婢陷入“逃亡即死,不逃亦死”的绝境:晴雯被逐后含冤而死,司棋撞墙自尽,鸳鸯在贾母去世后悬梁自尽。他们的死亡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封建制度对人性尊严的彻底否定。
贾府的文化异化表现为对科举功名、婚姻包办、伦理道德的扭曲追求。贾政强迫宝玉走科举道路,将其视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却忽视了宝玉对“禄蠹”的批判;贾母通过“金玉良缘”强行撮合宝玉与宝钗,拆散了宝黛的自由恋爱;王夫人以“贤妻”标准要求黛玉,却导致黛玉因“多愁善感”被视为“不祥之人”。这种文化异化使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与外部封建现实形成尖锐对立:黛玉在桃花社中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却最终被污为“狐狸精”;宝玉在怡红院中倡导“世法平等”,却无法阻止晴雯被逐、司棋自尽。当理想世界彻底崩塌时,宝玉选择出家为僧,黛玉选择泪尽而亡,大观园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成为封建文化异化的终极隐喻。
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具有普遍性价值:晴雯的反抗象征底层对压迫的觉醒,黛玉的死亡揭示自由爱情在封建礼教下的必然毁灭,宝玉的出家体现对功名利禄的彻底否定。这些悲剧共同构成封建社会的“人性图鉴”,证明任何压迫人性的制度终将遭到反抗。
贾府的衰败本质是封建制度的系统性崩溃:经济剥削导致财政崩溃,制度压迫引发阶级冲突,文化异化造成价值混乱。这种崩溃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封建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曹雪芹通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宣告了封建制度的末日来临。
在当代语境下重读《红楼梦》,我们仍能感受到阶层矛盾的现实回响:经济剥削、制度压迫、文化异化等问题依然存在。作品提醒我们:任何社会制度若忽视人性尊严,必将走向崩溃;任何阶层关系若缺乏平等基础,必将引发冲突。这种历史启示,使《红楼梦》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经典。
《红楼梦》通过社会阶层矛盾的立体化呈现,揭示了封建制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危机。主奴压迫、贵族与平民的断裂、清客的依附性冲突,共同构成了作品悲剧结局的推动力量。这种阶层矛盾是人物命运的塑造者和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隐喻。(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