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贵族与平民阶层的矛盾冲突
《红楼梦》以贾府为核心,通过田庄经济体系暴露贵族对平民的残酷剥削。宁国府乌进孝交租单显示,年收租包含熊掌、鹿舌等珍稀食材及白银二千五百两,而农民因“两处报旱涝”陷入饥荒,这种“盛极必衰”的剥削逻辑印证了佛教“无常观”的哲学基底。王熙凤通过克扣月钱放贷,月息高达10%,远超清代律法规定的月息3%上限,其“重利盘剥”行为在抄家时被查出借票一箱,直接导致家族崩塌。
身份压迫在主仆制度中体现为系统性规训。贾府通过建筑命名(如“怡红院”物化丫鬟)、日常礼仪(晴雯因“挽发闯入”被斥)及法律背书(《大清律例》赋予贵族处置奴婢特权),构建严密等级牢笼。王夫人可随意处置彩霞婚事,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逼跳井,晴雯被诬“狐狸精”后遭笞挞致死,这些暴行背后是封建礼教对底层人格的彻底否定。
价值对立则通过贵族的享乐主义与平民的本真状态形成尖锐冲突。贾母“把天下菜蔬水牌写了天天转”的骄奢,与刘姥姥“未语先红脸”的局促形成鲜明对比;贾雨村为贾赦强夺石呆子古扇制造冤案,暴露贵族价值体系的虚伪性。而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生死观、晴雯撕扇的率真,共同构建了超越阶级的人性乌托邦,与宝钗“好风凭借力”的功利计算形成哲学对垒。
矛盾激化在抄检大观园事件中达到高潮。王夫人以“清理妖孽”为名摧毁丫鬟群体,晴雯“挽发闯入”的反抗、司棋“他到那里我随到”的殉情,预示了贵族统治的不可持续性。当贾府最终被抄,昔日依附者作鸟兽散,被压迫者离去,印证了“树倒猢狲散”的历史铁律。
这种矛盾冲突本质是封建制度结构性危机的缩影。贾府的经济剥削、身份压迫与价值异化,与平民的生存挣扎、反抗意识形成对立,最终指向制度崩溃的必然。当宝玉“悬崖撒手”遁入空门,刘姥姥仗义救巧姐,小说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宣告贵族特权的终结,留下对人性解放的永恒叩问。(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