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我站在兴坪码头石阶上,看着竹筏悄然划开水面,漾起一脉碧波,仍如千年前一样清澈。
二十元人民币的风景被嵌进透明观景台。人群中忽然响起一阵惊呼——江心竹筏上,一位戴斗笠的老翁扬起手臂,两只鸬鹚应声钻入碧波。那身影与纸币上的影像重叠如一,仿佛凝结成一个温柔的结。
“那个戴斗笠的老翁就是黄月创!”本团的游客激动地调整相机,“85岁了!”
竹筏靠岸时,我瞧见老人收篙的动作利落依旧。斗笠下浮起的笑容让我一怔——太像三年前全网悼念的那位老人,连皱纹的弧度都如出一辙。然后和每个人照合影,辅导举杆和渔鹰合影。
2014年,澳大利亚摄影师纳维勒·琼斯拍摄的《回家》获得索尼世界摄影奖,其中模特即为黄月创。其形象在国内外摄影界广泛传播。
上世纪80年代桂林成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以来,凭借其“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游客。许多当地渔民也因此转型,吃上了“旅游饭”,成为了“渔民模特”。黄月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从十二三岁起便在漓江上撑筏打渔,后来更是加入了《印象刘三姐》团队,本色出演渔翁角色,喂养鱼鹰。
1993年,参加谢晋导演所拍的电影,
2018上过央视一台的纪录片 ,给王毅外长陪同的俄罗斯朋友表演过漓江渔夫。
我的脑际划过了“漓江渔夫”,黄全德不是已经过世了吗?“您和黄全德老先生……”
“他是我哥。”他解开鸬鹚颈上的草绳,小鱼簌簌落进鱼篓,“他撑筏撑到九十四,我总得撑过九十五才说得过去。”笑声惊起江面的白鹭,雪色羽翼掠过新生的凤尾竹,把2025年的春光搅碎成一片粼粼碧玉。
如今的他不再以捕鱼为生。政府每月发放文化传承补贴,他们每日的工作是重现经典的漓江渔火图。鸬鹚脚环装有传感器,遇到珍稀鱼类会自动脱落;竹筏搭载隐形电动机,老人只需做出划桨的姿态。
“反倒比从前自在。”黄老爷子从蓑衣内袋掏出智能手机,熟练地翻出昨日与法国游客的合影,“我阿哥那时还得实打实地撑船,现在一按电钮就行——就是这仿制蓑衣闷得慌。”
暮色渐沉时,他忽然从舱板下取出一支竹篙:“游客走了,该给自己撑一段船。”竹篙点破水中青山的那一刻,他哼起悠长的调子,鸬鹚扑翅应和。在那没有镜头注视的时光里,老人终于又变回漓江上的渔夫。
“总得留点真东西。”靠岸时的他眨眨眼,皱纹里藏着整个世纪的智慧。江面渐渐平复的水痕,像一本千年之书的页码,泛着春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