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两事不虚。先生不仅书法成就卓然,而且温润谦逊为人称道。还记得我赠你我的散文集《寻找惊喜》吗?2023年7月出版在即,我想让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又赧于启齿,于是怀着忐忑之心,请托其女儿雷婉萍。不曾想到,十多天后,我就收到一横一竖两种式样的精美书名!”我不无骄傲地说。
人生难料,世事无常。乙巳蛇年6月8日,惊悉雷珍民先生以八秩之龄溘然长逝。作为晚辈,敬仰在先,乡谊其后,我遂赶赴古城西安吊唁。但见国家领导人送来的花圈庄重陈列,素不相识的书法爱好者满面悲容,从很远的四面八方赶来。迄至参加先生追悼会那天,会场外,细雨淅沥;会场内,哀荣备至。一边聆听着如泣如诉的悼词,一边凝望着先生遗像上那慈祥的面孔,我的思绪波涛汹涌。
五岁那年,当他还欢喜于满世界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家庭陡遭变故。懵懂世事的雷珍民,不幸过早失去了伟岸的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最是人间悲惨事,但雷家并未遭灭顶之灾。从那时起,刚强的祖父挑起了培养和教育孙儿的重任。在祖父的严格要求下,幼小的雷珍民,起早贪黑诵读四书五经和唐宋诗文,瘦小的个儿踮立木凳,一笔一划苦练毛笔字。幼承庭训,雷珍民渐悟翰墨堂奥,对书法艺术顶礼膜拜,把追求至高书法艺术之志向,与抗争命运之坚韧,一同融于血脉之中。
因为历史反革命家庭背景,读完初中,雷珍民先生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在农村,他先后担任会计、饲养员、农业技术员,甚或间歇干裱糊匠人的活计。尽管身处最底层,在忙碌的生活中,他仍挤出时间读书习字,夜刻蜡板,书写标语,彩绘壁画。纵使暗夜,金子总会发光。他的文艺天赋和俊美书法,让他名声远播,许多单位邀请他去干文艺和美工方面的活计。合阳县文化馆、解放军47军某部后勤部队和合阳工艺美术社,先后都留下他一丝不苟工作的身影。这些时长时短的工作,虽然无法改变生活窘迫的境况,但却使他的书法和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日积月累中,对书法的痴爱,让他感受到书法艺术之美,书法艺术之深奥,坚定了他将书法艺术作为终生事业的决心。
岁月在深耕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十多年,通过县乡书画生涯的历练,雷珍民先生的书法、装饰和美工技艺愈来愈炉火纯青。上世纪八十年代,胸怀远大理想,闯荡外面世界,成就一番事业,是那个时代的特殊标记。在这些雄心勃勃的青年人中,雷珍民成为其中之一。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一方面能挣钱让家人过上舒心的日子,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可提高自己的书法和工艺水平。1981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雷珍民先生,率领家乡热爱装饰工作的徒弟们,来到西安人民大厦做美工,一干就是五年。这看似平凡且短暂的五年,恰巧成为雷珍民先生艺术生涯和人生的“关键几步”。若干年后,每当忆及此段经历,他仍难掩激动。雷珍民先生对工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引起了中国书画界泰斗赵朴初、林散之、董寿平、何海霞、方济众、刘自椟等的极大关注。在大加赞赏的同时,更是对他耳提面命。赵朴初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陕西本应在书法基本功上占优势,可据我观察,重传统的并不多。你的书法基础不错,应该在楷书上再下功夫,开拓创新,独树一帜。”闻罢此言,雷珍民先生茅塞顿开,谨遵教诲,数年息声,精研楷书。1986年,雷珍民先生以其卓尔不群的艺术才华,被西安市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
举家迁居西安,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从此,他的艺术梦想,飞得更高更远!他坚信,只要不懈努力,人生一定会走出一条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
精研墨池,行楷卓立自成一家
如果说祖父手把手教授书法艺术,引起了雷珍民先生自幼热爱书法的浓厚兴趣,那么,走进十三朝古都西安,琳琅满目的书法艺术,则使他大开眼界,深感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恢宏、博大和深邃!
珍民先生深知,在书法艺术上要有所成就,必须博采众长,吸纳精粹,在此基础上揣摩其中奥妙,苦练精钻,方能形成自我风格。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挑灯夜战,抓住闲暇,一头扎进书海,探其幽微,寻找属于自己的书山路径。
中国文字起源,可追溯至约8000年前的贾湖刻符,系统化成熟文字体系,形成于商代晚期的甲骨文(约公元前14世纪),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始于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蔡邕提出“书肇于自然”的书法理论,标志着书法艺术的自觉。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主要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大类,部分细分体系还包括章书、魏碑等衍生流派。特别是楷书集中国文字之美,为历朝历代书家所推崇。楷书艺术在唐代成为鼎盛期,以欧阳洵(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为代表,形成结构严谨而端正的风格。而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以王羲之《兰亭序》为典范,形成了流畅连贯的风格。此后,各个朝代、历史时期都形成了名震一时的书法流派,如书法艺术突兀的民国时期,就形成了吴昌硕为代表的“吴派”、康有为为代表的“康派”、郑孝胥为代表的“郑派”、李瑞清为代表的“李派”、于右任为代表的“于派”等。
随着书法艺术的传承弘扬和源远流长,进入二十世纪,当代书法艺术更是精彩纷呈,呈现出传统经典派、现代派、后现代书法、学院派、形式构成派、新古典主义、文化书法等流派,涌现出启功、沈鹏、欧阳中石、成忠臣、孙伯翔、周慧珺、田英章、李铎和张海等书法大家。
面对如此浩淼的艺术天空和瑰丽的星辰大海,雷珍民先生张开宽阔的胸怀,如饥似渴,全身心地扑在书法艺术的传承、研究、创作和弘扬上。他经年以“水滴石穿”的精神,穷年兀兀,笔耕不辍,吸纳百家之精华,传承千人之文脉,在夜以继日的历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他书宗晋唐,兼善诸体,尤以楷书和行书见长。雷珍民先生的楷书,结构严谨如精工构筑,笔画精到似毫发毕现,功力深厚,已臻化境。既有颜真卿的雄浑大气,宽博敦厚,又具欧阳洵的险峻挺拔,法度森严,同时,蕴含柳公权的铮铮骨力,赵孟頫的流畅韵致,最终从颜体化出,形成了端庄秀雅,质朴大方,儒雅蕴藉,温雅正大的风格,被赞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而其行书,灵动飘逸如行云流水,笔势连贯若江河奔涌,气韵生动似天然自成,法度森严中真力弥漫,展现出深厚的学养与开阔的胸襟。
雷珍民先生数十年潜心墨海,饱饮艺韵,厚积薄发,痴执书法,用自己手中的如椽之笔,为中国书法艺术殿堂,增添了璀璨瑰宝。
黄河之畔的风土人情,滋养了雷珍民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感知和热爱,黄河日夜奔腾的雄浑豪迈气概,更是浸润在他追求书法艺术的至善至美中。他深知,书法艺术一如人生道路,虽曲折艰难,但攀登顶峰,一定会欣赏到美妙绝伦的风景。
在经年累月的磨砺中,岁月赠与雷珍民先生风雨,但同样也赠与他阳光。正是因了拥有国学大师霍松林先生所赞“水滴穿石”的精神,雷珍民瞄准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不间断,淡泊宁静,穷年累月,用柔水去滴坚石。他的书法开始惊艳。他的名字开始如日中天。他的书法作品获得广泛认可。1990年,他的小楷作品在全国首届百名书画家展览中荣获一等奖。1991年,他代表国家应邀为日本《中学生书法教育课本》书写范本。2005年,他的作品荣膺“第十二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和“中华书艺奖(海外)”两项国际殊荣。2009年,他再次荣获第二届陕西省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被推举为“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人物”。
卓尔不群的艺术成就,儒雅正派的谦逊人格,组织慧眼识珠,发现雷珍民先生颇具领导才干。从1996年10月起,他开始身兼数职。先后被委以陕西秦岭书画院院长,陕西省国画院院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会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等职。在长期担任文化艺术界重要领导职务中,雷珍民先生不用扬鞭自奋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为陕西乃至全国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殚精竭虑。特别是在他担任陕西省书协主席期间,团结带领全省书法工作者,重传统,重经典,推动书法创作与研究齐头并进,有力提升了陕西书坛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
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音,是中华文明延续的特殊符号,其美学原理对东亚乃至世界艺术产生深远启发。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形式,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基于这些认识,雷珍民先生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多次肩负文化使者的重任,率团赴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西欧诸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和台湾地区进行高层次文化交流,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增进了国际(地区)友谊和文化理解。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瑰宝,承载着文化传承、审美培育和心灵陶冶等多重价值,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个体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对个人心智磨砺、气质塑造和家国情怀的培育,大有裨益,是个体修养的最好实践路径之一。雷珍民先生一心为炬,奔走呼号,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公益事业,数十载如一日,千方百计推动书法教育进校园。他不顾年迈,亲自创办书院,亲自主持讲坛,尽显德艺双馨的大家风范。尤其在先生任书协主要领导期间,长期致力于汉字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教育及普及工作。他常常告诫身边工作人员,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从根基抓起,需要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他深入校园,亲躬践行,让书法艺术走进校园,让更多学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书法。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汉字教育和书法教育,多种专业的书法教育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上涌现,整个社会掀起了学习书法艺术的热潮。他不仅关注书法艺术的传承,还十分注重对年轻书法家的培养。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指导和帮助年轻人,为他们答疑解惑,指引方向。2016年11月,他向西安市92所高校捐赠个人出资出版的《雷珍民小楷书古文经典》2000余册,同时,在渭南师院向渭南多家单位捐赠《雷珍民小楷书古文经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雷珍民先生无一时一刻不挂牵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年逾古稀,体力不济,他仍时时不虚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之名,以高度的文化使命感,组织编纂了《陕西书法史》、《陕西书法理论文集》、《历代书法大家评传》等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著作,为书法艺术事业传承、研究和发展,沥尽心血,鞠躬尽瘁。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灿若星河,书法艺术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在我们手中遗落。传承弘扬光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否则,我们愧对国家和先祖。”若干年后,人们耳畔仍回响着雷珍民先生这一肺腑之言。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书法艺术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佛家禅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智慧的象征。雷珍民先生深知,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并热爱书法,必须广泛宣传,学会欣赏,在不知不觉中逐步珍爱这门艺术。他率先垂范,带头捐赠,将书法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雷珍民先生情系桑梓,难忘故土,先后五次向家乡合阳县捐赠精心创作的书法精品共计300余幅。他生活朴素,毕生坚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人格,经常为工人、农民、残疾人士免费书写,将书法之美回馈于人民。曾有一位文学爱好者自费出版作品集,渴望雷珍民先生为其封面题字,又恐高不可攀,于是,从雷珍民先生作品中集字作为书名。有人将此事告知先生,雷珍民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让人告诉这位作者,今后凡他出书,自己一定为他亲题书名。2023年,合阳县历史文化博物馆“雷珍民艺术馆”隆重开馆,先生又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法作品捐于家乡,开办个人书法艺术展,了却了自己虽多年漂泊异乡,但始终心系家乡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桩心愿。
卸任省书协主席后,许多人劝雷珍民先生把养生放于首位,但他却悄然开始实施一项“宏伟工程”---以娟秀工整的小楷抄写古文经典。如今,十多年过去,《道德经》、《金刚经》、唐诗宋词、一代佛教宗师印光法师的《嘉言录》、蒙学书帖(《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龙文鞭影》)、著名词赋、红楼判词、朱熹批注《诗经》等52本小楷古文经典,整齐地放于先生书房,悄然地向人们诉说着,他矢志传承中华文化和书法艺术的良苦用心。

雷珍民先生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央军委、中央文史研究馆等国家级重要机构永久珍藏。其书丹刻石,遍布华夏大地,成为各地主要的文化地标与时代印记,无声地见证和传承着中华文脉。如今,甘肃天水的《兴建龙园记》,江苏常州《淹城赋》,内蒙古《鄂尔多斯赋》,西安大慈恩寺山门楹联,长安兴教寺《重修兴教寺碑》,西安大雁塔地宫《唯识二十颂》,大雁塔南侧巨型《心经刻石》,汉中褒斜古栈道擘窠大家“蜀道之冠”,渭河西安段南岸《渭河整治记》巨碑,陕西商南金丝大峡谷《金丝峡赋》巨碑等数十通,有力彰显了中华文字之美,同时,也辉映着先生热心公益和温暖社会的善举。
艺无止境,鸿卷长留奋斗不息
艺无止境,道阻且长。雷珍民先生常说,干什么事,非一日之功,必须千锤百炼,更要耐得寂寞,用十年、二十年甚或一生去追求探索,方能有一点点成就。纵使名满华夏,先生从不懈怠,无一日不临墨研习,始终矻矻穷年,心系书艺。
雷珍民先生数十载浸润于墨香之中,身后留下了一桢桢足以传世的精美著作。他先后出版《水滴石穿——雷珍民书法集》、《雷珍民小楷古文经典》、《雷珍民书古文经典》(六册)、《印光法师嘉言录》、《静水流深》(诗集)、《历代书法大家评传》、《圣典试钞》、《手抄国学经典》(一函五册)、《雷珍民手书诗经集传》(十八册)、《雷珍民释译文心雕龙》(全四册)等,尤其是2021年出版的《雷珍民释译文心雕龙》,充分展现了先生强大的国学功底与一生治学的深厚积淀。
胸装弘业,只惧时短。古稀之年的雷珍民先生,为医治肺病,每年十月去三亚过冬。可他一刻也闲不住,在三亚的书斋中,每天总要雷打不动地创作十多个小时,数十万字的雷珍民书古文经典,以及自己潜心创作的诗作,跃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已是功成名就,且身体欠佳,何以孜孜不倦呢?雷珍民先生说,潜心抄写经典的过程,既有对先贤的敬畏和尊重,又有对书法艺术的探究;既能让自己不断学习和不断反省,又能让自己的灵魂在书艺中得到进一步净化。
2025年春节后,雷珍民先生病重住院。每遇亲友探望,他仍兴致颇高,不顾医嘱,侃侃而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感悟。特别是对青年书法家,他更是殷殷嘱托,循循善诱,从写字的一笔一划,一撇一捺,耐心讲解。爱犊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牵挂书艺之景,令人动容。
就在溘然长逝前的2024年10月,雷珍民先生仍抱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书之岁华——雷珍民书法作品展。”先生初衷便是,此次展览,既是对个人终身书法成就的展示,又能悉心聆听方家的指正;既是向书法艺术致敬,又希望通过他的影响,让更多年轻一代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其自觉追求艺术真谛,献身中华文化传承的情怀,长留于天地之间!
:人生百年,倏如流星。然而,人生的辉煌与生命长短并无关系。生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给后人留下不世的业绩和思想。
雷珍民先生留于后世的书法精品,已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雷珍民先生一生淡泊浮名,远离喧嚣,唯沉浸于墨香纸韵的清净世界。他的书法,连同他的传奇人生,必将在当世人无法知悉的某个遥远时月,或百年之后,或千年之时,尽显其一代书法巨擘的伟大和神圣!
作者简介
张念生,陕西合阳人,渭南作协会员,党政机关工作数年,作品散见省市报刋及网络平台,出版作品集《寻找惊喜》(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