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四):持出世心,作世间事
以前看邓石如篆书《小窗幽记节选》,发现有这样的话:
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才称德量。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云露。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这段话非常有人生智慧,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如今看来,其中含有佛儒道思想,对于人生极有用。
坛经上说: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这里的"实性"又叫"佛性",佛性超越了世间。世间有善恶、愚(无明)贤(明)二分。但对觉悟成佛之人来说,是不作这种区别的。在佛看来,善恶贤愚是无差别的,不应有分别心。
这个观奌常人很难理解。佛家之所以有这个观奌,是因为他们认为,因缘聚合,不存在恒定不变的事物,万物的区别只是幻影,即色相,夲质即空,故而是一样的。所以应该无差别对待,这就是佛法平等。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奌,但却极有启发意义。
世间之人,对善恶愚贤区别甚深,一旦有了区别,往住会绝对化,变为成见,这就是善人、恶人、智者、愚者之分。成见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区别对待,甚至起歧视傲慢之心。
难道有永远的善人、恶人、智者、愚者吗?如果这样,教化、奖惩还有什么意义?
以教育而言,我们往往把学生分成好学生、差学生甚至坏学生,对所谓"好学生"百般偏爱、用尽功夫,往往吃偏灶;对所谓"差学生"往住置之不理,听之由之,只要不惹祸就行。这难道是对的吗?难道"差学生"不是我们的学生?
甚至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将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区别对待,看学生的家长是平民还是当官,是否有钱。这就更不应该了。
当然,学生的智力差别、觉悟程度是存在的,这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进行教育。
孔夫子是明白这样的道理的,所以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强调"因才施教"。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父母对待自己的所有孩子,和世人对待周围的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幽窗记节选》中才说,"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才称德量。"
心里是明白黑白善恶,贤愚的,但在态度上要一视同仁,不加分别。所谓"内精明,外浑厚"即此,结果才能"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
分别心太重,往往会走向极端(过),佛家又叫"执"(成见,偏执),而过犹不及,这正是儒家要求行"中庸"之道的原因。
区别心太重,往往形之于口,形诸于色,影响人际关系。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此等为人,表似聪明,实则糊涂。
"内精明,外浑厚",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这是为人处事、修身养德的大智慧!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