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家凯 
作者/崔学坤 
作者/尹本菊 
作者/吴瑞芹

作者/郭宜民 
作者/陈进修 
作者/刘场 
作者/王素珍 
作者/吴承泽 
 乙巳中元节晚步忆周文龙公 李恒贤 芦竹几竿清影流,远山红紫浅深收。 雪添华发舒新懒,波叠淡霞思旧俦。 亭角诗谈小鸟闹,堤前事析野萍悠。 几多笑语斑斑忆,晕染峡山千里秋。 排律九三大阅兵 程 光 银翼穿云日,飚霆禹甸惊。 罡风摇赤帜,战鼓引驰兵。 忽忽金戈舞,隆隆铁甲行。 军威传伟悍,阵势正锵铿。 碧血怀新曲,红墙忆故情。 庶民思乐土,猛士做干城。 今日英雄祭,来时盛世擎。 九三赢胜利,祈祝万年荣。 英烈回家 胡焕亮 浴血沙场从古有,邻邦遇难义相帮。 冰天雪地军魂在,战火硝烟旗帜扬。 杀敌争先无悔意,保家恐后付衷肠。 山河肃静迎英烈,世代传承业未央。 中秋 思儿 李家文 一夜西风柳叶黄,漫天思念更茫茫。 不知餐饮饥和饱,未晓衣衫暖与凉。 孤月难遮千里目,寒星易堵九回肠。 晨儿此去新生地,莫把他乡认故乡。 中秋庆丰收(通韵) 朱明秀 金风玉露满庭芳,稻浪千重接晓光。 万户机声连碧汉,一川星斗落仓房。 香浮桂子醅新酒,色染枫林醉晚霜。 莫道蟾宫清影瘦,人间此夜正丰穰。  观九三阅兵有感 陈进修/上海 庄严礼炮隆,劲旅势如虹。 重器行方阵,银鹰掠上空。 丹旗鲜血染,强国善民忠。 倭寇投降日,和平世界崇。 桃花潭遐想 杨东市 桃花潭忆好时光,秀木繁英似画廊。 楫水推舟辞客路,离愁触目绕心肠。 真情世上知音见,可爱人间烟火香。 李白汪伦留义气,千年魅力化诗行。 我为秋风唱首歌 魏龙恩 慷送人间凉几何?千山万水景光多! 撷题红叶征鸿寄,淘洗青宵促织歌。 桂影摇摇娥舞袖,银河滚滚孰掀波? 欲乘归去广寒怯,听赋醉翁和大坡。 注:(醉翁有《秋声赋》,苏轼又称大坡) 寄 情 (新韵藏头) 李保才 秋光入夜满高楼,月照雕栏缀玉钩。 引目遥天凝怅惘,来风故苑惹清愁。 家乡梦绕牵魂处,山水云遮系念头。 相盼归期空对影,思潮浩荡付江流。 观《九三大阅兵》有感 王素珍 九三检阅国威扬,仪式庄严气势昂。 将士铿锵行列阵,官兵精锐耀荣光。 银鹰震撼天空展,铁甲轰鸣水陆强。 珍爱和平疆土保,中华崛起铸辉煌。  观九三大阅兵 刘林春 一 气势如山动地来,声威贯宇荡寰埃。 金城铁壁中华魄,雄列巍然何用猜。 二 轰鸣惊宇战鹰飞,银翼裁云显国威。 驰骋苍穹护华夏,海天之间耀军徽。 绝句两首 连国民 观九三大阅兵有感 神州大阅兵, 世界几多评? 朋友狂拍手, 霸王瞪眼睛。 节气不饶天 夜半雨声声, 黎明冒雨行。 踢开秋老虎, 节气最无情。 观九三阅兵感 祁秀荣 1. 九三胜日撼心头,陆海强军重器牛。 突出神州多实力,欣观激荡乐悠悠。 2. 铜墙铁壁阵容来,步伐铿锵锋刃裁。 彰显吾军之国范,观屏震撼内心咳。 绝句两首 李少剑 三 峡 大 坝 龙盘虎踞傲川野,一线沉沉锁大江。 口吐水沙三百里,飞流直下万灯窗。 炒 股 大盘纵横为何物,闪烁绿红人乱心。 不见硝烟闻战火,几家欢喜几家吟。 赞三峽水库 胡云兴 清波白浪锁蛟龙,惊现平湖映太空。 白鹭飞归林数处,群鱼出没碧波中。 坝桥一体车船顺,沃土千畴稻谷丰。 水利为民圆国梦,民安国盛乐无穷。
初 秋 陈开廉 舒心爽肺气清优,雨洗尘埃景入眸。 天道有常思令节,人间最美是金秋。 谁怜瘦菊迎晨露,我叹残荷逐晚舟。 扶杖郊原暖阳里,三分疏爽七分柔 秋 雨 邹 玲 几帘秋雨几多愁,雾锁层楼天地悠。 独坐寒窗灯影下,遥听孤雁暮云浮。 风摧碧叶翠痕减,露染丹枫艳色稠。 欲问云深深几许,潇潇一夜洗清秋。 秋 情 丁 娟 心自悠悠意自宽,梧桐树叶似霞丹。 秋光更与春光好,喜把诗情付笔端。 淮南王•刘安(新韵) 程海潮 寿县刘安墓,坟头百草生。 著书传后世,奏乐有高名。 曾炼仙丹药,才成豆腐翁。 阴谋朝败露,自尽汉王宫。 硖石风韵 苏林生 碧波荡漾一螺青,疑是神仙演绎形。 赤壁丝弦弹夜月,黑龙潭水照天星。 贤公举旆临淮阁,瑶岛传书上影屏。 汉韵楚风频接力,万千词赋慰农亭。 写在九三阅兵 李文庆 历史伤痕犹滴血,长安十里势如潮。 奔腾铁甲迎红旭,呼啸银鹰刺碧霄。 九月惊雷魑魅遁,高秋巨浪虎狼消。 悲歌化作军歌唱,欣看强权逐日凋。 

铭记“九一八” 永志国殇 作者/ 朱仙寿 在 1931 年九月十八的夜,东北 日寇悄然布下罪恶的罗网 警报凄厉,撕开历史的夜幕 恶魔肆虐,踏碎和平的殿堂 沈阳城的月色,被战火熏染 柳条湖的铁轨,扭曲着悲叹 无辜的民众,在恐惧中逃窜 山河摇摇欲坠,似风中残瓣 黑土地被鲜血深深浸染 仇恨的火焰,在心底疯燃 无数的英烈,毅然踏上征程 东北抗联,奋勇筑起长城 全民奋起,国共携手共赴战场 游击战、地道战,让敌胆丧 淞沪会战,热血铸就刚强 台儿庄大捷,威名四海传扬 漫长的十四年,抗争的乐章 终把法西斯的铁蹄埋葬 如今阳光倾洒,大地披锦装 往昔荒芜处,繁华正绽放 可历史的伤痛,怎能遗忘 那道疮疤,时刻警示前方 警钟长鸣,守护先辈的期望 让和平的花朵,永远绽放 在这一天,我们低头默哀 铭记那不堪回首的国殇 为了悲剧不再,未来明亮 让民族之光照耀,地久天长  雨 天 作者/田 珍 白露至今,雨没完没了 主打一个任性 湿漉漉的天空压得很低 伞跟伞全程迎来送往 雨珠抛洒一身 菌丝在拖把里悄悄繁殖 衣服带着股子霉味儿 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 能被捡到摆卖的栗子 无一不是幸运
早市 捞月 作者/李志锋 多少次设想 天不亮就出发 以赶早集的力量 便能捕捉星月之美 集市,来往的人 多像天空中的星星 每颗不语各怀着心思 唯独明月清冷纯洁 各种叫卖声,象风 期盼每一声都有收获 能从星海中喊出碎银来 被卷进这贫瘠的腰包 那样,设置这早集 才会不失捞月的诗行


 西江月·秋 感 陈廷玲 古曰逢秋寥落,吾偏笑舞吟鞭。金风玉露扮秋颜,暗送菊香扑面。 莫道丽词难 索,风流赋予佳篇。豪情诗酒啸长天,划破苍穹一片。 捣练子·中秋赏月寄子孙 庄来喜(大庆) 秋奉爽,夜增辉,仰望婵娟后代陪。海角天涯怀故土,想家何等月圆归。 临江仙·泳 乐 彭 亮 淮水悠悠东逝去,浪淘千古英雄。尘封往事史籍中。一川鱼货众,两岸稻云重。 似火骄阳人炼狱,人间暑气蒸笼。熔金落日半河红。劈波穿碧浪。击水啸长风。 【商调·梧叶儿】黎族姑娘 黄贻裳 筒裙艳,银饰明,笑靥映山青。织锦凝星斗,黎歌绕竹亭,纤手采香英,你把那春光唤醒。 临江仙·望月寄情 孙守英 望尽长天天气爽,徐徐秋日金风。莺歌燕舞万山崇。青山鲜滴翠,万径吐芽萌。 望月寄情情漫漫,良宵梦里音容。故人别去影无踪。花前曾挽袂,月下忆相逢。 青弋江赋 潘家凯 溯夫青弋之名,肇自大唐。古称清水,后易弋阳。脉承黄山之雪浪,襟带宣歙之云乡。初涓滴而汇流,潜行幽壑;渐蜿蜒以成势,浩荡沧浪。穿黟岩而渡泾川,千峰倒影;绕陵阳以滋春谷,百舸争航。烟霞锁其清骨,草木沁其幽芳。遂使一水以横吴楚,双流而抱皖江。 若夫险峡飞湍,危滩激濑。舒溪纳徽水之雄,孤峰引弋涛之湃。陈村坝立,截洪波以灌田畴;太平湖开,蓄碧水而兴电溉。闸分九系,舟通扬子之津;渠引万畦,稻卷江南之海。于是航路畅而商贾云,货殖盈而鱼盐载。斯诚皖南之膏脉,吴楚之纽带也。 至若芜湖形胜,半赖斯川。控中江而通四域,衔皖韵以接吴天。十里码头,帆影曾喧津渡;千年城邑,橹声犹荡云烟。米市遗踪,记漕运之鼎盛;鸠兹故地,留诗客之吟鞭。更兼汀洲而栖白鹭,沙渚则映红莲。渔火摇星,泽被生灵之境;稻花香陌,恩酬黎庶之虔。 而今文旅方兴,风光愈俏。桃花潭漾谪仙之诗,西河镇萦水墨之调。泛筏戏水,恍入新安画廊;听涛观云,漫寻石峤古道。且看鹭侣盟沙,樵歌荡棹。生态融于炊烟,诗意栖于野钓。一川活水,正铺锦绣之程;两岸繁花,皆谱振兴之兆!清平乐歌曰: 云撕翠嶂,舟破琉璃浪。白鸟衔霞沙渚上,古渡桨声摇荡。 春濡皖韵千重,秋涵吴楚交融。 裁取一江碧色,妆成华夏眉峰。 注:(依词林正韵) 春谷:南陵县旧称。


点滴思严慈 作者/舒严华 今年中元节,本来讲好回老家陪妹妹一起到母亲坟前烧包袱的。妹妹说,我的毛笔字写得不错,自己写包袱名烧给母亲更好些。但没成想因故还是未能如愿。或许是心有挂念吧,昨晚竟又梦见母亲了。 梦中,母亲在前排开车,我在后排坐着,突然,前面出现一个障碍物,母亲顺势向右打了一下方向盘,驶入了高速大道,我仔细一看,不对,怎么对面车呼啸而来,坏了,逆行。我赶紧提醒母亲,母亲再次向右打了一下方向盘,好险,刚刚避过,但车子好像出问题了,于是我对母亲说,还是我来开吧,母亲回复说,好、好。同时,我也惊醒了。 回想一下,“好、好”,多么珍贵的两个字呀。不经意间,母亲离开我们快五年了,这期间,每每梦见母亲,任我怎么呼叫,母亲似乎从未回应过,这次算是回应了,但并没有转头看我。 其实,母亲生前是不会开车的,不仅她自己不开车,对我在触碰车这方面也是近乎严苛的。 高中时,学校离家隔两个乡镇,我们正常住校,每周末回家一趟背一周吃的咸菜等物品,月底还要背米,不少同学来回骑自行车,而我开始都是步行。其实当时家里是有自行车的,而且除了母亲这个乡镇干部走村串户骑骑外,基本闲着,但母亲从不让我学骑。 后来,一次我要从学校带不少东西回家,正好赶上一个平时骑自行车回家的同学有事不回家,于是我向他借用,最初的想法是推着自行车回家,半途中周边没人时,忍不住试骑了骑,就这样遇见人时推车,没人时试骑,顺利地把同学的自行车“推骑”回家了。当然,回家后少不了母亲的训斥责怪,而我也只是一味地强调是东西多从学校推车回家的。这样的事又发生了几次,母亲大概也知道我会骑自行车了,就开始让我骑自行车往返学校了。 再后来,摩托车开始流行,什么“洪都125”、“幸福250”成为时尚青年谈论炫耀的话题。一次一个亲戚骑了一辆摩托车来我家小住,当天吃过晚饭后母亲陪着打麻将,于是我偷偷跟亲戚借了车钥匙到马路上练骑,没想到很快被母亲发现了,将我狠狠地训了一顿,自那时到现在我再也没骑过摩托车。不过我应该是会骑的,因为当时这类摩托车骑行中容易熄火,几乎每次我陪同学朋友出行时他们打不着火了都是我给打着后又默默坐到后排的。 再后来我买小汽车,或许是母亲年纪确实大了,或许她终于认可我长大了,这次母亲没有阻止我,虽然刚开始有点怕坐,不过后来就习惯并开始享受了。 我没问过母亲为什么不让我学骑自行车和坚决反对我骑摩托车,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她这算是严管还是溺爱,但我却只有自然地顺从,还有更多的感恩,而我们的孩子呢?  父亲的抗战 作者/许 奎 我的老家位于苏皖两省的结合部——安徽泗县。这里曾是安徽省直隶州泗州府的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我的父亲就是在这时参加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 我父亲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为家贫上不起学,直到长大后参加共产党队伍,才起的大名叫许克胜,大概是克敌制胜的寓意。他的青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贫困中,并且常被人欺凌,但从不屈服。大约八岁时,他那瘦弱的父亲又无故被人打倒在地一动不动,幼小的他见状抄起粪耙子就向施暴者头上刨去,差点出了人命。从此,邻里常说他长大后不得了。 泗县古时也曾田园茂盛,但到晚清及民国年间,由于黄河夺淮,十年九灾,加之官府盘剥,兵匪横行。为了自保,穷苦人家的孩子常舞枪弄棒学些拳脚,我父亲也不例外。他十岁前后跟着一位亲戚学少林拳,后来到部队还练了擒拿格斗。据说,这位亲戚是青红帮的小头目,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又会武术,十里八村无人敢惹。他不仅教我父亲学艺,还教他做人。什么《三侠五义》《说岳全传》《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等故事张口就来;至于大鼓、扬琴、走股子(泗州戏别称)中的英雄人物更是耳熟能详。于是,忠君爱国、行侠仗义、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之类的观念就在他稚嫩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我家虽然穷,但粗茶淡饭还是基本能满足我父亲的。因其上有四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他又是家中长子,父母宁愿自己及其他人少吃甚至不吃,也要让他吃饱。父亲小时饭量极大,据说一顿曾吃过十几个窝窝头,外加一大盆汤,所以虚岁刚十六时,就出落成身材魁梧的大小伙子了。恰巧这年秋天共产党地方武装扩军,父亲踊跃报名。母亲和祖母哭闹着舍不得,但他坚定地说:“世道这么乱,当兵可能死,不当兵也可能死,不如当兵!即使跟着共产党战死,也落个好名声。再说,我死了还有两个弟弟,就让我去吧!”他的父亲很开明,支持道:“不打走日本鬼子,不杀了那些土匪、汉奸、恶霸,咱穷人就永无出头之日。”自此,父亲踏上了抗战之路。 泗县是革命老区,很早就有共产党活动,一九二八年爆发了著名的“石梁河暴动”。抗战全面爆发后,共产党建立了依托洪泽湖的根据地,设立泗宿县、泗南县、泗五灵凤县及泗灵睢县。父亲参加的是泗灵睢县独立团,县委书记李任之兼任政委。由于党的宣传发动,村里和他一起报名的就有好几十人。参军当天,每人戴一朵大红花,村民放了一挂鞭炮就算正式入伍。没有军饷,没有军装,甚至没有枪。武器需自带,有人拿刀,有人扛锄头,我父亲拎着一根顶门杠就上了前线。第一仗打汉奸维持会,见八路军一放枪,他们要么投降,要么丢枪就跑。几仗下来,虽有些伤亡,但独立团壮大了,有人有枪了,后来就跟鬼子真刀真枪干上了。有一次,父亲和两个战友三人围着一个鬼子拼刺刀,他亲手将其杀死,并缴获一把七星宝剑。这口剑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我家,后来被同学借去弄丢了,如今想起仍觉可惜。 独立团发展到上千人,在主力部队支持下打了不少胜仗,地盘扩大,休整也多了。战斗间隙父亲努力学文化、学理论、学军事,素质全面提升,很快被任命为侦察班长。泗灵睢县的著名战斗,如三打张楼、打邱集、朱楼、桃园、大李集,特别是收复睢宁及泗县两座县城,前期侦察一线都有他的身影。他们常扮作普通百姓,用尽各种手段,甚至潜入敌人碉堡内部刺探情报。多年侦察工作中,为完成任务,他常通过关系结交伪匪顽人员,称兄道弟,有的还拜了把子,由此获得许多关键情报,多次受李任之政委表扬。当然,拜把子这事也给父亲解放后埋下祸根,每遇运动或提拔总被反复审查。尤其十年内乱期间,县乡造反派打伤致死一位老地下交通员,为推卸责任,竟诬陷是任公社书记的父亲指使,发文全县将他定为“反革命分子”。当时父亲正在新汴河工地劳动,得好心人报信连夜赶回,带上仅有的八十元钱、随身衣服和一件破棉袄,装病躺在生产队的板车上,由两位叔叔护送突破皖苏交界(次日上午造反派到家抓人时,母亲机智反向他们要人)。直到江苏徐州坐火车抵达合肥,在省政府大门旁,白天上访,夜里仅裹一件破袄,苦候一个多月,终于见到已“解放”的老首长——省委书记李任之。在李书记保护下,父亲才得以平反。我们全家子孙后代永远铭记李书记的恩德。 侦察工作要脑子活,更要不怕死。几年险恶环境中,父亲可谓九死一生。一次在大李集侦察完刚出镇子,就被敌人发现。父亲断后,几人边打边撤,不料七八个骑马的敌人追上来,将他一人团团围住欲抓活的。父亲见无路可逃,立即匍匐掏出手榴弹准备同归于尽。千钧一发之际,跑在前头的姐夫和本家哥哥回头交叉火力,一阵排子枪打得敌军人仰马翻,父亲趁势翻滚突围,同时投出手榴弹炸死炸伤多人。此事在大李集传为佳话多年。另一次在徐州东南两山口侦察,因叛徒出卖,七八人被约一个连的敌人围在村里。有人吓得瘫软,父亲沉着指挥,分两组利用地形突围。他们边打边跑二十多里,天黑时以为脱险,刚停下喘气,敌人竟又追至。几人全被打散。夜色中,父亲误入乱坟岗,后头火把晃动枪声逼近,情急下发现裹死人的席筒,赶忙拖出尸体钻进去,这才躲过一劫。事后收拢人员,方知牺牲三四人,但无一人被俘。父亲打了好几年仗,包括后来的解放战争,历经几十次战斗竟无一处负伤,家乡老人总说他“福大命大造化大”。 抗战胜利后,父亲回乡转入地方工作。后因“泗县战役”失利,部队和地方干部仓促“撤退淮北”,失去组织联系。其间躲避“还乡团”追杀、隐姓埋名南逃管店深山打工、秘密北上老家寻组织打游击、带领群众支前……历经说不完的艰辛,终于迎来新中国解放。在党的培养下,他先后任乡长、副区长、公社书记、人大主任等职,为人民办了许多有益的实事、难事、好事。 父亲离世二十八年了。晚年虽百病缠身,仍常念叨打鬼子、杀汉奸、惩恶霸、抓坏人,教育我们兄妹爱党爱国、胸怀大局、廉洁为政、一心为民。今日是父亲祭日,谨以此文缅怀他在天之灵,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读书笔记 作者/李少剑 读新江同学《遙远的牧歌》,仿佛听到牧歌在远方响起,渐行渐近,撩拨着人的心弦。 按文中所说,牧歌有“大小”写之分。作者站在西安的城墙上,遥望大地,历史风云在胸中翻腾。中国几千年,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再到明朝朱元璋,无一不是大写牧歌的唱响者,其旋律是高亢、雄浑的,伴随着历史的前进步伐。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庶民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锅碗瓢盆碰撞奏响了一曲又一曲美妙而动听的牧歌。这应该是小写的牧歌吧。 大写也好,小写也罢,它们都是时代的声音,它们之间的互相交融,方是这个时代的华彩乐章。 文如其人。该篇洋洋洒洒,收放自如,潇洒中不失严谨,妙语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新年读新江同学新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参观上窑新四军纪念林有感 作者/吴承泽 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象一条巨龙自东向西,逶迤数十里。上窑山为龙头,舜耕山为龙身,八公山为龙尾。它们是淮南的脊梁。 这三座山有各自的故事。八公山有着2000年前楚汉文化的痕迹;舜耕山流传着远古舜帝教农人耕作之美丽传说;上窑山则是近代史中有着可歌可泣、后人为之敬仰的历史地位。 八一前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上窑森林公园,当刻着"新四军纪念林"的石碑映入眼帘时,一种肃穆感油然而生。 新四军纪念林于2002年10月,时值新四军成立65周年之际,由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倡议,和中共淮南市委历史研究室共同组织新建。由纪念林、碑廊、陈列馆等区域组成。 碑廊由5级步道和44级台阶及石墙组成。第一级平台正中立着一块刻着毛主席语录“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石碑。步道两侧是石墙,由花岗岩石砌成。石墙上刻有各种战役战绩的碑文,还有各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告示牌。登上顶部平台,有一块正面刻着“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背面是新四军简介的石碑。 平台正北面是新四军纪念林,由苍松翠柏和银杏树组成,该林共植银杏树千余棵,是我市最大的银杏林。树上分别挂着姓名的标牌,象征着新四军二师牺牲指战员的英魂,一片树林便是一个军团的生命图谱。 我漫步在纪念林步道,仿佛每一棵树,每一块碑,都在诉说着那些被时光冲刷却永不褪色的故事。脑海中浮现出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将军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斗的场景。抗战时期,上窑山区曾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军第二师在此开展游击战争,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1年秋,日军调集重兵对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抗日军民凭借上窑山复杂地形,与敌人周旋四个昼夜,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村民们自发组建担架队,妇女连夜赶制军鞋,儿童团员站岗放哨,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这片新四军纪念林,不仅是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一处鲜活的记忆场所,承载着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离开纪念林,我来到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走进陈列馆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至硝烟弥漫的岁月。陈列馆挂着一口刻有“警钟长鸣”的大钟。他时刻告诫我们:莫忘国耻,热爱和平。肃穆的气氛中,一件件褪色的军装、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陈列馆内展出了一封程雄烈士写给父母的信:“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身体,抚育好弟妹......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程雄。一九四三年八月。”朴实的文字背后,是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的非凡选择。通过这些细微的历史碎片,陈列馆展现出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历史叙事。 离开纪念林,已是正午时分,烈日当头,整片纪念林沐浴在阳光中。回望纪念林那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树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次上窑新四军纪念林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充电。那些年轻的面容和英勇的事迹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我理解了纪念林存在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向后人展示历史,更是为那些后来人提供情感寄托的场所。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更加的珍惜。纪念林之所以命名为"林",正是一种生命延续的隐喻,正如树木会不断生长、繁衍,历史记忆也要在传承中获得新生。上窑新四军纪念林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致敬英烈,砥砺前行! 
璞山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