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 好队长马志
作者:刘连成
国营双辽农场曾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马志,他可是农场职工们心中响当当的“好队长”,就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一样,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输、敢担当的劲儿,他的故事充满了欢笑与感动,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1961年,年仅23岁的马志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奔赴双辽县永加乡的洪源村,与书记孙振友、大队长孙玉琢组建双辽农场第六生产大队。那时的他,就像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眼神里透着坚定与果敢。面对科尔沁大草原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瘠薄土地,副大队长马志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斗志昂扬。他带着工友们开启了机械化开垦的征程,那场面,就像一场热血沸腾的冒险。
虽然是机械化播种,但当时的农业机械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农活还得靠手工完成。夏锄铲地时,从早晨5点开工到中午11点30分,一条垄才能铲到头,这“大长垄”可把大伙累得够呛。但马志总是冲在最前面,一边干活还一边给大家讲笑话,逗得大伙哈哈大笑,疲惫感也减轻了不少。有一次,一个工友累得直抱怨:“这地啥时候是个头啊,我感觉我都快散架了。”马志笑着说:“别抱怨啦,你就把这地当成是你最爱的大白面肉包子,咱们现在是在给肉包子包馅呢,包好了放到蒸屉里,一会功夫包子好了,一口咬下去,包子直流油,香的你都找不到北了。”大伙听了,都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干活的劲头也更足了。
1964年末,农场的种植业战略大转移,要以开发水田为主,马志他们不得不舍弃洪源的旱田,各自回到原来的生产队。
1965年初,马志出任双辽农场二大队二小队生产队长。当时,二大队四号地有一群从郑家屯镇来的无业青年,他们被安排开发水田。为了减轻农工们往返劳作的负担,二大队单独在四号地成立了第二生产小队,马志和苑广才分别担任生产队长和政治队长。
到任后,马志就带着青年工友们开启了“造田大业”。那一片一片的苇塘和荒地,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渐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稻田。队部和职工家属宿舍建在了水田地附近的高岗上,大家就地就近参加劳动,别提多方便了。每到水稻施肥季节,马志总是第一个扛起40公斤的化肥袋,别人扛一袋,他和几个青壮年却扛两袋,就像大力士一样。有个年轻小伙不服气,想和马志比试比试,结果刚扛起两袋化肥就摇摇晃晃,差点摔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马志笑着说:“小伙子,还得多练练啊,以后有的是机会!”
在水稻育苗上,马志更是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他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确保了本生产队的水稻秧苗数量和质量,每年还能向二大队其它生产队提供七八公顷的优质秧苗。第六生产队的水稻每亩单产达到400公斤以上,实现了“过长江”的目标,职工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然而,好景不长,1967年马志和苑广才被“造反派”解除了队长职务,靠边站了。但马志并没有消沉,他相信总有一天还能为农场继续贡献力量。 1972年春节期间,二小队队长因为设赌抽红被免职。就在总场、大队领导为选派谁去第一生产小队任队长而发愁时,马志主动请缨,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家离第一生产小队有2公里远,但他每天都起早贪黑,步行往返,组织劳动、指挥生产、布置任务,事事亲力亲为。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来到田地,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就像田地的守护神。
为了提高他的工作效率,减少往返疲劳,大队党支部书记牛长贵托人给他申请了永久牌自行车购买券和上海牌手表购买券。这两样在当时可是紧缺物资,凭票供应。马志拿到券后,高兴得像个孩子,对书记说:“有了这两样宝贝,我上下班就方便多了,时间也能利用得更有效,我一定把工作做得更好!”从那以后,马志骑着自行车在田地里穿梭,就像一阵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在生活上,马志爱民如子,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积极帮忙解决。1976年春季,农场口粮紧缺,马志通过关系从四平面粉厂买回来1000公斤麦麸子。他用筛子筛出细粉分给职工户,粗的麦麸子留给自己和队干部,掺着玉米面做菜团子吃。职工们知道后,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说:“马队长,您真是我们的好队长!” 1977年7月初的一天,马志在与工人们一起为水稻锄草时,突发急性脑炎。尽管双辽县医院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留住他的生命,年仅39周岁。马志的离去,让整个农场沉浸在悲痛之中。为了表彰他生前对农场农业生产的贡献,农场党委召开了“好队长马志追悼会”,场直机关、各大小队领导和二大队一小队全体职工共80余人参加。追悼会上,大家回忆起马志的点点滴滴,不禁泪流满面。总场场长张志正致悼词,号召全场各级干部向好队长马志学习,学习他爱场如家、爱民如子的精神,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农场的农业生产和建设上。
马志虽然离开了,但他的故事就像北大荒的传奇,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他的幽默、他的担当、他的奉献,都成为了农场职工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农场的发展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