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不辍写乡愁
——贺王乃玺先生《老博山孝乡情》付梓
郑世兴
九月的陶瓷琉璃之乡,秋阳为博山图书馆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这里正在举行王乃玺先生《老博山孝乡情》新书发布会。当87岁的王乃玺先生家人用轮椅推着他出现在台上时,满堂近三百位宾客起立,掌声如潮水般涌起,在淄川家中观看现场直播的我与现场人员一样,早已热泪盈眶。

这位足不出户的耄耋老人,用两年时光在稿纸上开凿出一条通往故乡记忆的隧道,26万字的书稿里,每一页都浸透着对孝乡大地的赤子深情。
我与乃玺先生同庚,他长我八个月,我在博山工作、生活了40年,博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可以说乡愁紧紧相连。
我不能亲临新书发布会现场,当我在淄川家中对着镜头录制祝贺视频时,眼前好像总浮现出他伏案疾书的身影:布满老年斑的手握着钢笔,眼里闪烁着孩童般的好奇,将街巷里飘散的油粉香、窑火中淬炼的琉璃色、还有孝妇河畔代代相传的孝文化,一一收进泛黄的稿纸。这般“老骥伏枥”的壮举,我想,会让多少握不住笔的年轻人汗颜。
这部410页的厚重著作,绝非简单的个人回忆录。先生以史家笔法勾勒博山肌理,既记录着颜神镇的窑火千年不熄,也珍藏着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既考证着孝文化源流,也描摹着市井百态的烟火气。那些即将消逝的民谣、濒临失传的手艺、甚至老街墙缝里的青苔,龙泉寺的流水,那些博山话、地方腔,都在他的文字里获得了永生。这让我恍然明白:所谓乡愁,原是刻在集体记忆里的文化基因。

颜山文学沙龙敬称乃玺先生、李圣喜先生与我为“三老”,发布会现场,当大屏幕播放我与圣喜先生的祝贺视频时,镜头宛如扫过先生案头,似乎看到了他伏案疾书的景像。墨香与乡愁,原是这般水乳交融。在这个键盘取代毛笔的时代,乃玺先生用颤抖的手写就的不仅是个人史,更是一部立体的孝乡文化志。那些被钢筋水泥遮蔽的乡音,那些在快餐文化中淡去的民俗,都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
八十七载春秋,八个月年轮之差,隔不断我与乃玺先生的文学情谊。当《老博山孝乡情》的墨香飘满鲁中大地,这是乃玺先生的故乡情结使然,更是其感恩精神的彰显。
谨以博山老窑烧制的琉璃为喻,祝贺乃玺先生的文字如孔雀蓝般璀璨永恒,更盼孝乡文脉如窑火般代代相传。这方水土孕育的文化精魂,终将在更多如乃玺先生般的守望者笔下,绽放出新的光芒。
2025年9月15日写于淄川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