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作者:吴丽娜
我的祖辈们,是一生都与土地相依为命的人。
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在故乡的山水田园间耕耘了一辈子。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沟壑般的皱纹,却从未磨灭他们眼中对土地深沉的光。直至暮年,他们仍未曾远离那片浸润着汗水的土壤,仿佛生来便是土地的一部分,最终也要回归土地中去。
如今,他们长眠于原野之中,与青山为伴,同溪流共眠。而我总相信,他们的灵魂仍在这片土地上徘徊,为每一缕斑驳的月影、每一只闪烁的流萤取了亲昵的小名。就像多年前,那些在月下嬉戏的孩童,阿娃、小仔、妞妞,都曾被他们用浓重的乡音,唤着温暖的乳名。
记忆中的故乡月,总是特别明亮。它悬在小村的山巅,清辉洒在青石板路上,照亮每一个晚归人的脚步。中秋将至,月色愈发明朗,像一盏温柔的灯,为远行的游子指引归途。
小时候,每逢中秋,祖母总会早早地备好月饼。她亲手做的豆沙月饼,甜而不腻,馅料里总会偷偷多放一颗咸蛋黄,说这样才圆满。夜幕降临,一家人在院中摆上小桌,放上月饼、菱角、石榴。祖父则会斟上一杯自酿的米酒,对着月亮微微举杯,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对酌。
那时的月光真亮啊,亮得能看清每个人脸上的笑意,亮得能照见未来很远的路。我们在月下追逐嬉戏,听祖母讲那讲了无数遍的嫦娥玉兔,却从不觉得腻。而如今,老屋依旧,月色依旧,讲故事的人却已化作清风明月,永眠于他们挚爱的土地。
多年后,我离开了故乡,去了很多地方,见过城市霓虹闪烁的夜,见过海边朦胧的月,见过山间清冷的月,却再也没有哪里的月亮,能及故乡的明月让人心动。它不仅仅是一轮悬挂在天际的星球,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情感的归依。
中秋之于中国人,从来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节日,更是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千百年来,月亮照耀过屈原的汨罗江,照耀过李白的敬亭山,照耀过苏轼的赤壁,也照耀过无数寻常人家的院落。它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乡愁国思。
而如今,尽管时代变迁,庆祝方式或许不同,但中秋的内涵从未改变。它始终是关于团圆、关于思念、关于文化根脉的延续。就像那轮明月,亘古不变地悬于天际,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家路。
又是一年月圆时,我踏上归乡的路。车窗外的月光如水般流淌,远处依稀可见故乡的轮廓。我知道,在那片土地上,有我长眠的祖辈,有我牵挂的亲人,更有我无法割舍的文化根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千年前杜甫的诗句,如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人类对故乡的眷恋、对团圆的渴望、对文化的认同永远不会改变。
故乡的月,永远是最明最亮的那一盏灯,照亮归途,温暖人心,连接起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家国,传统与现代。它不只是一轮月,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情感归宿。
愿每一个漂泊的人,都能在月圆之夜,找到回家的路;愿每一种文化的根脉,都能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延续和传承;愿每一颗思乡的心,都能被故乡的月光温柔照亮。
因为,月是故乡明。永远都是。
【作者简介】
吴丽娜,笔名指染青岚,山东省作协会员,现任大众诗歌,纯诗诗社,倒水河文学社,拜妮诗社等编辑或诗评,有诗作散见《诗潮》《诗选刊》《上海诗人》,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等。诗观:安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