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莫逆情
汪国新
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守,究竟是必然中的偶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
答案,或许就在不期而遇却终成莫逆的惊喜中。
我与项秉健的相遇,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仿佛命运的慷慨馈赠。时光见证了这一切:遇之则友,友之则不离不弃。
我们合作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学习共同体 生命价值与成长机理研究”(课题编号 BKA140033)的成果。我们耗时五年共同完成著作,未必能让每位读者满意,却真切承载着我们追求真理的赤诚与不倦的学术激情。写作周期之所以漫长,正因我们不仅“说理论”,更注重“做实践”。这份理论成果或许尚未成熟完美,却是我们深耕后的新体悟和新发现。
我与项秉健先生,与其说我们是共同学习的倡导者,不如说是共同学习躬身践行者与切实受益者。
我曾经感慨:“自2007年启动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后,长达六年的时光里,我始终在孤独中探索。直到项秉健先生与我携手,才结束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孤独与寂寞。若没有这位兼具自由思想、批判精神与悲悯情怀的资深教育专家同行,共同追寻、彼此勉励,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定然难以达到如今的深度与高度。”
项秉健亦坦言:“若不是2011年上海社区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偶然听到汪国新先生关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独特的精彩演讲,便不会有此后六年的共同学习与切磋。于我而言,这六年的生命因这份同行而愈发丰盈,生活也因这份研究而更具意义。正是社区学习共同体项目的独特价值,以及汪国新先生‘平民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独特个性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本已决定歇笔的我,重新燃起连自己都惊叹的创作激情,乐此不疲地投入研究。”
虽然,写作的过程漫长且艰辛,却也始终充盈着激情与幸福——写作即研究,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生命成长。曾记得,漫长的日子,我们共同研读、携手探索,实现心灵的同步成长;曾记得,也犹豫也彷徨,奋进的道路我们不断否定、反复质疑,完成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那份“性相同、意相通、情相惜”的默契,非亲历者难能体会。一次又一次,我们面对同一问题,几乎异口同声给出相同答案,心灵契合、思维同频的美妙,难以形容,何等快哉。
而同样珍贵的“不期而遇”,2018年,在我与刘道玉先生之间再次发生。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彼时已86岁高龄,正值三本书稿校对的关键时期,于酷暑盛夏中,用一个月时间,以不甚灵活的左手(刘校长自谓高龄、高残),一字一句亲笔写下六千字的序言《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天地》,为我们这部著作倾注大量心血,寄予深厚期望。他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
“国新:早上好!国庆节快到了,谨向你表示节日祝贺!我这个月全神贯注在阅读你的资料,思考如何为你们的大作写序言的事。为此,我不得不完全停止了我写书的工作,也谢绝了许多应酬活动。我准备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写这篇序言,现在总算提前一天完成了。上次信件曾说过,你的序言是最难写的,是我迄今写的最长的一篇序言,估计有六千字。我通常写序是采用评论式一气呵成,但用这种体裁反映不出本书作者的特质,因为你们的思想闪光点比较多,所以我采用散文体裁,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始终围绕着你们的创造性的个性和‘社区学习共同体’。散文段落比较短,一段突出一个问题,让读者一目了然,读起来也不至于太累赘。”
在序言中,刘道玉先生评价道:“社区学习共同体学说,是社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汪国新正是这一学说的创始人。《社区学习共同体》首次提出重大发现:‘人生无自己、教育无初心、城市无社区’,这既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问题,也是中国的世纪难题。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社区教育的新天地。”
刘校长关于“《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教育学》分支”的判断,从华东师大张永教授将其纳入成人教育方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我们何德何能,能得到这位时年86岁、享誉全国的教育大家眷顾?正如我的同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季芳所言:“在我心中,刘道玉先生是‘神一般的存在’,是中国当代少有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知识分子。你与他分属完全不同的领域,本无交集,他却愿为你们的专著作序,还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实在不可思议。”我回应季芳校长:这份幸运,或许是老天的恩典。
我的疑问,刘道玉校长在序言中给出了他的答案:“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近、相亲,完全是由他们相同或相近的性格和价值观所决定的。论年龄,我与汪国新先生是两代人,但由于我们都有说真话的秉性,故相识恨晚。”
回望《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历程,那些漫长的日夜、艰难的探索,因项秉健先生的同行而不再孤单,因刘道玉先生的认可而更具意义。他们是我学术之路上的挚友,更是我人生旅程中的贵人。刘道玉先生身上强烈的忧患意识、伟大的改革精神、崇高的求是作风与无上的人格魅力,是我永远的学习标杆,这份感激之情,无以言表。项秉健先生胸怀之旷达与思想之深邃是我的榜样。
《社区学习共同体》刚一出版,我们就投入到新书的创作之中,又一个六年过去,一部《社区学习共同体》深化研究成果——《学习的生命密码》将于年内付梓,她将见证我们六年来的生命学习过程。
刘师关于“相识恨晚”论述,无疑为“友到今生交已迟”写下了一种注脚。世间知己之交,或许皆有定数,不早不晚,恰在“此时”相遇,但常人总会感觉相逢太迟。然而,这份迟来的知己之谊,足以照亮未来的每一步征程,成为学术与生命成长道路上最珍贵的馈赠。
作者:汪国新,湖北黄梅人,终身教育专家,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创立中国当代“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学习共同体生命价值与成长机理研究”,持续18年研究和推进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