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谱写英雄赞歌记录者/张庭怀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有多少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他们的名字或许已被岁月遗忘,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用热血铸就了民族的脊梁。
当回忆起张树桂烈士,他的英勇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张树桂,1925年5月出生于固安县礼让店乡大楮林村一个贫困家庭,正值国家动荡不安、外敌入侵之际。年少时就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和爱国情怀,1938年初,他毅然决然地参加抗日工作,投身于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中。
据了解,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树桂同志担任六区区小队长一职。当时正值革命斗争的关键阶段,他带领当地民兵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六区区小队的主要负责人,张树桂同志不仅要组织民兵训练,还要负责武器装备的调配和后勤保障工作。他经常深入各村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张树桂同志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带领区小队成员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
1947年8月,一个硝烟弥漫的清晨。朱克东政委和李年增副大队长率领县大队和74团的一个连队,踏着露水向孔家庄村进发。他们此行的任务是攻打国民党在当地设立的伪大乡据点。队伍行进在乡间小路上,战士们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神情凝重而坚定。
当队伍接近孔家庄外围时,前方侦察兵突然传来急促的哨声。原来国民党军一个团的兵力正从侧面迂回过来,双方在村口不期而遇。刹时间,枪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朱克东立即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形,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就此展开。
子弹呼啸着划过田野,手榴弹爆炸掀起阵阵尘土。县大队的战士们依托地形顽强抵抗,但敌众我寡的形势很快显现出来。部分区干部也加入了战斗,他们虽然缺乏正规军事训练,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
在激烈的交火中,区委书记王锦臣和治安员李恩荣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最终选择了叛变投敌。这个消息传到前线,让正在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心头一震。
六区区小队长张树桂带领着一个小分队坚守在村西的阵地上。敌人的进攻一波接着一波,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折断了就抡起枪托。当最后一名战友倒下时,浑身是血的张树桂依然挺立在阵地上。
敌人将他团团围住,劝他投降。张树桂轻蔑地笑了笑,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喊革命口号,"共产党人宁死不屈"。残暴的敌人将他杀害后,还将他的头颅悬挂在树上示众。那坚毅的面容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他誓死保卫的土地。
这位年仅二十三岁的六区区小队长张树桂,用生命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豪情。他倒下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挺立在那片浸透热血的土地上。那颗高悬的头颅,不是恐惧的象征,而是照耀后人的明灯;那坚毅的目光,穿越时空,依然在注视着这片焕发新生的热土。战后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张树桂牺牲的地方,泥土都被鲜血浸透了。而那棵挂过头颅的大杨树,后来被当地群众称为"英雄树"。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发展的幸福生活,不应忘记,是无数像张树桂这样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我们今天的道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硝烟弥漫中坚守。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个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有人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有人用双手托起倒塌的房梁,有人用生命守护着战友的安全。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英雄们的故事如同一首无声的赞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传唱。
2025、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