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理事平台新书推介
青海印象
文/祥云
题记:秋高气爽的九月,余有幸赴青海与会,得瞻世界屋脊之雄奇,感沧海桑田之变迁,遂以文记之。
昆仑雪域接天青,湟水蜿蜒绕古城。塔尔金经传梵呗,盐湖玉镜映蓬瀛。青海,这片雄踞于世界屋脊的土地,于我心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其山川壮美,民风淳朴,文化交融,历史悠远,实乃天地间至真至美瑰丽之所在。
癸卯秋月,余至青海西宁与会。会议期间,余有幸参观了青海省博物馆,讲解员手持激光笔,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青海的历史、文化、人文、胜地及民族团结发展的千年脉络。
首站介绍的便是塔尔寺。塔尔寺位于湟中县,为藏徒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只见宣传片上塔尔寺金顶辉煌,经蟠招展,香烟缭绕中,喇嘛们低沉的诵经声此起彼伏,似从远古传来,穿透时空。塔尔寺的晨钟暮鼓,是信仰的永恒诗行。那些三步一叩首的信徒,额间茧花绽放,眸中星火长明。大金瓦殿前,酥油灯摇曳的光影里,老喇嘛将经筒转出岁月的弧线,转经筒上镌刻的六字真言,在阳光下泛起鎏金的光泽。可见宗教之于人,是如此深沉而纯粹,教人不由肃然起敬。
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我们来到青海湖这一版块。青海湖古称“西海”,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图片中,只见水天一色,碧波万顷,远处雪山隐隐,宛若仙境般,美得令人窒息。但见水天相接处,候鸟划出优美的五线谱,湟鱼群游动如流动的翡翠。湖畔经幡猎猎,将藏民的祈愿送往云端。让人感到这片水域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生命之乐园。注目的这一刻,我思忖着,天地有大美,青海湖便是最好的证明。
茶卡盐湖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是造物主最精巧的隐喻。画面中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人行其上,如漫步云端。盐结晶形成的花纹,恰似唐卡上曼陀罗的纹样。小火车轨道的铁锈红与盐层的雪白交织,恍若时间在此刻凝固。盐工们古铜色的面庞上,汗珠折射出彩虹,他们用结茧的手掌,书写着大地的史诗。盐工们灿烂的笑容,满是自信与自豪。盐之于生活,原是如此不可或缺,而他们的劳作,亦是一种默默的奉献,平凡而不失伟大。
最难忘的是多民族共处的温情。讲解员告诉我们,青海人最是热情好客,哪怕你在乡间迷路了,藏族的阿妈都会善意地为你奉上酥油茶和糌粑。我好奇地问,语言不通如何交流,讲解员笑道,通过眼神与手势一样能传递善意与信任。她说,汉、藏、土、撒拉等好多民族于此长期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一同劳作,共同建设家园,那种融洽,令人感动至深。
站在古丝绸之路前,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我顷刻感受到青海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南到唐蕃古道,皆穿越此地,将中原文明与西域印度、波斯文化相连。昔日驼铃声声,商旅络绎,不仅输送货物,更传播思想与文化技艺。今日之青海,承此遗风,依然是我国西部重要交通枢纽与经济文化要地。真可谓是古道西风牧笛悠,唐蕃驿马踏星流。汉家营垒今何在?盐铁驼铃梦未休。云似雪,月如钩,昆仑依旧枕戈矛。劝君更进青稞酒,醉看祁连万古秋。
临别时,机翼下的青海湖化作一块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的锦绣之中。这片土地教会我:真正的壮美,是塔尔寺的虔诚与盐湖的纯净交融,是古丝路的沧桑与现代的活力共生,是多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相偎的温暖。
青海,你是我生命中最恢弘的诗篇,每行都镌刻着天地的大美,每个韵脚都跳动着永恒的光华。回望这片土地,我心中充满了敬意。青海,你的壮美与崇高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知者理事赏读:
祥云的这篇游记散文以诗意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意象,展现青海的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作者通过参观博物馆的视角,将塔尔寺的宗教神圣、青海湖的生态之美、茶卡盐湖的工业诗意和多民族共处的温情有机串联,构建立体生动的青海画卷。
文中以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叙事,从塔尔寺到天空之镜自然奇观,到唐蕃古道与现代交通的沧桑变幻,将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盐工的劳作史诗与多民族的共生智慧熔于一炉。文中精妙比喻处处,如将湟鱼群游比作流动的翡翠,盐结晶花纹喻为曼陀罗纹样,具有天地大美艺术感。
文章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祥云借青海山水之美,洗涤天地间万物,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赋予青海山水以血肉灵魂,可谓情景交融。
赋嵌名菩萨蛮一首,以期共情。
菩萨蛮·青海印象
祥云漫卷昆仑雪,梵呗金经传九阕。玉镜照蓬瀛,盐纹曼陀生。
丝路驼铃远,石榴红绡暖。醉看祁连秋,星流万古舟。
盛欣夫青墨鱼瓷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