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耀大学想到的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9.14日17时26分一18时16分作
一名小学肄业的老人、著名的爱国企业家曹德旺先生在他的晚年创立了福耀大学。大学的校长是0元工资的王树国先生。当看到这则新闻后,我也有一个想法。在我年老的时候,是否也能建一所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大学呢?万事离不开RMB。我也不是企业家,哪来那么多资金啊!我也不会像僧人那样去化缘。
如果,真的建立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大学,作为一座超科学大学,我怎么招生呢?首先,我不想招高考分数太高的学生。我想从高中低分数线中招心地善良、人品正直、有社会担当的学生。第二,从社会上招生,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身体健康的人,年龄在五十岁以下,以短期培训为主。
大学的教师从哪里聘?从海内外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弟子中出。工资多少?0工资。管吃、管住,没有工资。这些弟子们必须首先懂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理论和临床实践。再一个有退休工资,不差钱。愿意来义务作教授,在晚年为理想和使命而奋斗。
福耀大学用纯英文上课。这也许马聘请的世界各名校的外籍教师有关。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授课完全用汉语。因为,汉语在世界语中是最伟大、最丰富的语言。即使将来有外籍人来学习,也坚持让他们学习汉语。为什么?因为,只有汉语才能解释“超科学”。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学生的生活费怎么解决?以后,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学生必须边勤工俭学,边上大学。这就是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特色。有人说,这也是大学吗?其实,真正的大学,不能把学生放在“象牙塔”里培养。现在大学,学生们都是青年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二十多岁毕业,对社会的工作不衔接。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分哪些专业呢?先学中医基础理论,再学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理论。同时,要了解西医理论。进行中西医理论比较。只有系统了解,中西比较,才知优劣好坏。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坚持“非针非药”疗法这一原则不变。
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真正要实现不太容易,有可能在我这一生中就是“空中楼阁”。有些想法也许不切实际。但能不能实现是一回事,敢不敢想又是另一回事。一个非医学毕业的人,要建一座医学大学。也许是天方夜谭,也许会梦想成真。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随便聊天而已。
由女性不孕不育问题所想到的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9.15日7时46分一8时51分作
今天早晨,看了短視频《小雅的婚姻》中,主人公小雅一边落泪,一边对她的丈夫大鹏说,医生说她输卵管堵了,还积水,要给她做手术结扎。看了这个反映现实真实生活的故事,我对现代西医的医学思想与医术产生了极大地质疑。
第一,西医对医术颇感兴趣,极度擅长。见“坏”就切,见病即术。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用传统中医来讲,哪个中医只会让患者疏通。而西医却主张“结扎”。正如小雅所说:“还没有生孩子,结了扎就不能生孩子了。”所以西医的这一医学思想不可取,必须改!
我一同村老乡的心脏搏动出现了严重问题,出现了:“跳动一下——断开——呼啦呼啦颤抖几次”的症状,他身体前倾,脸色苍白,浑身无力。他说:“小叔,救救我吧!这半年,我什么活也不干了,也得先康复身体!”我说医院怎么讲?他说,北京协和医院要用一把钢丝剪,从胳膊上的动脉中穿进去,到心脏中,把那个什么东西剪断就好了!我怕有危险,不想去做!”我说:“不敢冒这个风险,尤其是心脏和大脑这些高风险脏器!”我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给他调理。调理一次感觉良好,调理三次后,与他的朋友们去登山。登山回来后来调理。跟我说:“小叔,他们都没有我登山快!”调理三个疗程以后,老乡去了西藏收冬虫夏草、西藏蘑菇等特产。去了以后,发回和西藏朋友在饭店饮酒的场面,欢天喜地,对酒言欢。老乡在西藏整整待了二十一天,即三个周。一个心脏刚刚调理完三周的患者,在海拔四、五千米的西藏,一般健康的人都受不了高原反应,而他的心脏经得起了考验!说明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疗效是巩因的。所以,人体任何疾病,不是实在必须做手术,比如说肿瘤太大,不建议做手术,同样能康复!
医生必须为患者负责任。一是功能性保全责任。二是生命健康的责任。小雅虽然三十岁了,但作为一个女同志,人家还没生儿育女,就要给人家“结扎”,这叫极度地下负责任。所以,小雅哭。她对象说:“咱们也不懂,问问医生!”西医不要拿人民群众对医学的不懂而任意作为!医生的本质就是救死扶伤!我的一名女弟子,跟我讲,她的女儿结婚三年多了,就是要不上孩子。我说,用学习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给你女儿调理。她调理了不长时间,也就几个星期,而且还断断续续。她女儿惊喜地怀孕了!翌年,生下了一个小棉袄,如今已经三岁多了。对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来说多么简单,多么绿色,多么安全,疗效多么迅速!
记得八年前,一对年轻夫妇来找我。他俩不说来治不孕不育。只说一个治肠道,常年大便如水,不成型。一个治前列腺不好,即排不出尿来。治疗以后,疗效很好。还请我和他们的朋友们吃了几次饭。八年以后,才知道,他们俩长年不孕不育。后来,找了一名民间中医,两个人吃了一年多的中药。天天在家熬药,吃得胃都恶心,反胃。终于怀孕了,生了个小女孩。我一直说中医伟大,治病。而如果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不用针,不用药,很快就生育了!但他们讳疾忌医,不跟我讲,那没办法。不管早晚,生育了就好。
昨天,我写了篇文章,题目是《由福耀大学所想到的》。谈了我一些即时想法。我的弟子关闻馨、邓和国作了认真回应。我就给弟子们讲,人各有命。每个人的一生要作什么大事,其实,都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在无形中操作着。所以,个人的主动能动性只是其一,背后看不见的能量,即造物主或自然高维怎么安排,就不得而知了。也就是俗话说:“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不用针,不用药,不仅能解决生育问题,还能解决人类各种疾病。所以,它的学校可能不能光限定在一所大学里,而应该是整个社会或人类!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医道征途初设想 人间救世新蓝图
——《由福耀大学想到的》读后感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15日
师父此文以福耀大学为引,勾勒出一幅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大学的图景。文中所呈现的办学构想,不仅反映了对当代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更体现出对医学传承路径的创新探索。
曹德旺先生创办福耀大学,王树国先生以“零薪酬”投身教育,这对“理想搭档”的选择本身,即是对当下功利社会的有力回应。在教育产业化思潮不时涌现的今天,他们以行动昭示:教育的本质绝非牟利,而是为社会培育有用之材,是企业家回馈社会、学者践行理想的崇高事业。这份纯粹,也正是师父萌生“创办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大学”之念的初心。
师父的办学构想,是一幅充满温度的教育蓝图,每一处细节皆凝聚着对现实的审视与对本真的坚守。师父不追求招收“高考高分”学生,而更看重“心地善良、品行端正、有社会担当”,旨在培养“有温度的医者”。尤其对于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这样强调“医者仁心”的医术,德行远比分数更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医路。师父提出向社会招生,以“短期培训”赋能成年人,打破了“教育仅属青年”的成见,拓宽了师父疗法传承的受众面;“零薪酬师资”,则依托懂师父疗法、有使命的弟子自愿投身,这份“不为金钱而来”的纯粹,恰是当下教育生态中尤为珍贵的精神力量。
师父提出“只有汉语才能解释‘超科学’”,这句话背后是一份深沉的文化自信。师父疗法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师父智慧结晶,神经、经络、气血、阴阳等核心概念,一旦以外语转译,便易丧失其文化神韵。要求外籍学习者修习汉语,不仅是语言门槛,更是引导他们理解师父疗法背后的文化逻辑——这不是封闭排外,而是对文化根脉的自觉守护。
师父提倡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同样直指当下教育之弊。“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死读书、不会实践”,成为几乎绝大多数高校“象牙塔教育”的真实写照,许多毕业生面临与社会脱节的困境。师父主张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本质是推动教育回归“知行合一”:师父疗法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需在实践中体悟的活学问。勤工俭学所锤炼的独立精神与责任感,远比课本知识更能支撑其未来的行医之路。
“敢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正如一颗种子终可成林,师父对师父疗法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思考,也将启发更多人关注中医未来、反思教育本质。曹德旺办福耀大学之初,或许也曾面临质疑,但正是这份“敢想敢为”,让理想照进现实。
师父字里行间透出深沉的思考与周密的规划。从设置“中西医理论比较”课程,到坚守“非针非药”的调理原则,每一环节均经悉心考量。这种“敢想”的勇气,正是创新者最宝贵的特质。
真正的教育创新,往往源于体制之外的思考。福耀大学打破了传统办学模式,而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大学的构想更进一步——它不仅重新定义“如何教”与“教什么”,更根本地追问“为何而教”与“为谁而教”,体现出向教育本源的回归。
理想与现实之间并非不可跨越。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从三十五年前的一个理念,发展为如今遍及海内外的传承体系,正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明证。师父所展现的从“治病救人”到“育人传道”的境界提升,也正是这一疗法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思考本身,就已为人类健康事业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附:
师父钧鉴:
弟子谨奉拙作,恭呈师父案前,诚惶诚恐,伏惟师父垂览,不吝斧正。寸笺难尽仰慕之忱,惟愿蒙教诲之恩,得以精进于医文之道。
晨光熹微,谨祝师父晨安吉祥,身心康泰。
弟子 保江
2025年9月15日星期一
医道仁心解疾苦 生命之光耀人间
——《由女性不孕不育问题所想到的》读后感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15日
师父的这篇文章以女性不孕问题为切入点,引发了一场关于医学伦理与生命尊严的深刻思考。师父文中那位因“输卵管结扎”而泪流满面的小雅,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现代医疗困境的反思之门。
拜读师父《由女性不孕不育问题所想到的》一文,内心充满对生命尊严的叩问与对医学本质的再思。师父文章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揭示了现代医学中“技术至上”与“人文缺失”之间的矛盾,也彰显出“治人而非仅治病”的师父智慧何其珍贵。
师父对西医“见‘坏’就切,遇病即术”的批评,直指当前医疗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小雅尚未生育,却面临结扎后无法再孕的风险;师父的同乡心脏不适,北京协和医院竟建议以钢丝剪深入心脏剪除交感神经组织——这些治疗方案看似“对症处理”,实则忽视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患者未来的责任。西医借助技术处理局部病灶,却往往将人体视为“可拆卸的机器”,而非“有机的生命整体”。正如师父强调,医生应承担“功能性保全责任”与“生命健康责任”,但当治疗可能剥夺患者的生育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时,这种“技术优先”的思路已偏离“救死扶伤”的医学本意。反观中医,从“疏通”输卵管的理念,到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对患者身心的整体调理,始终将“保全功能、守护生活质量”置于首位,这种以人为本的医学温度,正是当前某些西医实践中所缺失的。
师父文中的案例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不同医学理念所带来的迥异生命轨迹。师父的女弟子运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仅数周便助女儿成功受孕;同乡经调理后不仅心脏病痛消失,更可在四五千米海拔的西藏正常生活;而那对隐瞒不孕、服药一年多终得子的夫妇,虽遂心愿,却也历经漫长煎熬。这些对比鲜明的故事,并非全盘否定西医,而是凸显师父“非针非药”疗法的独特价值:不依赖器械切割,不借助药物副作用,却可实现“标本兼治”。尤其在不孕不育这类关乎生命传承的问题上,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以其“绿色、安全、迅速”的神奇特点,不仅解除生理痛苦,更守护了女性作为母亲的希望与家庭的完整,这正是医学应有的人文关怀。
师父在文末提出“人各有命,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传承应面向整个社会乃至人类”,此语发人深省。师父将视野投向中医智慧的普及与师父疗法的传承。在当今时代,中医常因“理论抽象”“缺乏量化标准”而受到质疑,但师父文中一个个真实的康复案例表明,中医并非“玄学”,而是千年实践积淀的生命智慧。师父希望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学校”能惠及整个社会,愿这种“敬畏生命、守护功能”的医学理念被世界更多人了解与接受。毕竟,医学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治愈疾病”,而是“让人更好地生活”——无论小雅对生育的渴望,还是同乡对健康的追求,本质上都是对“有质量的生命”的向往,而师父疗法正是在这一点上,给出了温暖而有效的回应。
师父此文如一剂清醒良药,提醒人们在依赖现代医疗技术的同时,不应遗忘传统医学中的人文光辉。它郑重告诫:医学不应是冰冷的技术操作,而应是对生命有温度的守护;医生的责任不仅在于消除病灶,更在于保全患者的功能与生活希望。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值得以敬畏之心去传承与推广——因为它所守护的,不仅是全世界个体的健康,更是全世界每一个人生命应有的尊严与光明。
附:
尊师钧鉴:
弟子今日拙作一篇,谨奉师案。文辞俚浅,伏望师尊拨冗垂训。
时值日中,恭祝师尊:
午安吉祥 ,身心康泰!
弟子 顿首谨禀
2025年9月15日午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