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金粟兰
文/李广昌
一次与朋友在浮江烤羊店聚餐时,我有幸于后山邂逅了几株接骨金粟兰。它们虽高不盈尺,枝叶青翠,看似寻常,却承载着一段传奇。它又名“宋茶”,早在八九十年代,这一带曾是江中制药厂采集草珊瑚的基地。也许正因当年的无序采挖,如今野生草珊瑚已变得极为稀少,令人不禁感慨。
关于“宋茶”之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
南宋末年,帝昺与宰相陆秀夫南逃至广东南澳岛,驻跸于果老山北麓。途中休息时,皇帝意欲饮茶,但随行并未备有茶叶。此时,他指向一种叶片似茶的野生植物,命人采来冲泡。谁知其汤色清亮、香气沁人,回味甘醇且耐冲泡。后人为纪念这段轶事,便将这种植物尊称为“宋茶”。
接骨金粟兰,最早记载于《汝南圃史》,原名草珊瑚。它还有许多别名,如肿节风、九节风、接骨木、学士茶、观音茶等,为金粟兰科多年生草本,高可达两米。根茎肥厚,茎具明显节间。叶对生,革质,椭圆形,叶缘有锯齿,齿尖具腺点。夏季开花,穗状花序常三枝聚顶,花小,淡黄绿色。果实为球形小浆果,熟时艳红。
其性味苦、辛,温,有小毒。功能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常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骨折、痛经、产后瘀滞腹痛,以及肺炎、阑尾炎、胃肠炎、菌痢等多种感染性疾病。
阴虚火旺者及孕妇忌服,入药须先煎或久煎,服药期间忌食酸,辣、萝卜。
民间应用广泛:治风湿性关节炎,常以根水煎兑鸡汁服用;
跌打损伤则用根浸酒内服,鲜叶捣烂外敷;
产后腹痛可配铁扫帚,以酒水同煎;
外伤出血、烫火伤亦多用鲜叶或干粉外敷;
口腔溃疡、炎症则可煎水漱口或配他药内服。
现代研究表明,接骨金粟兰含没药素甲、异秦皮定、延胡索酸、黄酮苷、香豆素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促进骨折愈合、修复胃溃疡及增进食欲等作用。如今已开发为针剂、片剂,用于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胃溃疡、肺炎、类风湿等多种疾病。常见的草珊瑚含片、牙膏等日化产品,也源于此植物。
自1977年起,接骨金粟兰以“草珊瑚”之名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沿用至今。在中医药振兴的今天,这株深具历史与药用价值的草本,正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发掘——它既承载着古老的茶韵传说,也蕴藏着现代科学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