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才赏析吴奉岱先生步韵唱答诗
唱和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孔子主编的《诗经》,两千多年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良好的诗词创作氛围。适才开机上线喜出望外,见年八十有六的吴奉岱兄步韵酬答予之五言律诗拙作:
五律•步韵龙弟凌晨秋思
堤柳摇残曙,菖蒲已泛黄。
露侵西海月,波漾北莲塘。
七步惊风雨,八叉赋陋窗。
闲吟频问取,菊气溢筠廊?
这首五律以“秋思”为核心,借景抒情、融典表意,将秋日的萧瑟与诗人的情志紧密交织,意境清雅且意蕴深沉。可谓点铁成金,胜原玉一筹。
首联:景起入秋,奠定基调,“堤柳摇残曙,菖蒲已泛黄”以晨光初现时的景物开篇,“残曙”点明时间(凌晨),“摇”字赋予堤柳动态感,而“泛黄”的菖蒲则直接点出秋日特征。两句无一字提“秋”,却通过典型秋景的勾勒,自然营造出清冷、寂寥的三秋氛围,为全诗的“思”铺垫情绪底色。
颔联:拓展意境,深化秋态,“露侵西海月,波漾北莲塘”进一步铺陈秋景,视角从近岸的柳、菖蒲转向更开阔的“西海月”“北莲塘”。“露侵”二字突出秋夜的寒凉,“波漾”则让静谧的画面有了细微动感,月光、莲塘、秋露交织,构建出空阔、清幽的秋夜图景,也让首联的“秋意”更显浓郁。
颈联:融典抒怀,转出情志,回想作者的许多诗、词、曲、联擅长用典故说事,本联也用了其修辞方法:“七步惊风雨,八叉赋陋窗”是全诗的情感转折,从写景转入抒怀。出句化用“曹子建七步成诗”的典故(暗喻手法),对句亦用了“八叉手”唐朝大诗人一一温庭筠典范人物言事,他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人号‘温八叉’” 。愚认为此语是“双关语”之内涵语言艺术语之范围,“赋陋窗”暗喻曹丕的小朝庭。
尾联:余味悠长,“闲吟频问取,菊气溢筠廊?”以问句收束,而“菊气”“筠廊”菊与竹乃四君子中的物种(梅兰竹菊)深入世人的喜爱,且是典型的秋日雅景——菊花象征高洁,竹象征坚韧,以菊气是否漫溢竹廊的追问,既暗合“秋思”的清雅主题,也让全诗的意境升华。
纵观全篇,格律工整、情景交融,秋景的清冷与情志的真挚相互映衬,既见秋日之美,也见诗人的诗意心性,是一首兼具画面感与情感深度的五律。上述仅仅个人见解,如有异义,敬请榷论,不胜感激!!!
(责任编辑 战飞)